孩子必需的東西,由我來付款,例如,衣服、鞋子、食品、上學用品等。對於他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玩具、糖果、時髦小玩意兒那些,對不起,你得自己付款。這樣,他才會去衡量到底他買回來的那件東西是否真的有用、有價值,而不會衝動地買回來,浪費錢。
有一次他看見一件很喜歡的玩具,他詢問我是否可以給他買。我說,當然可以,你自己有錢。結果,他並沒有買,因為他算了算,花70元去買那個玩具回來,意義不大。他知道自己的零花錢得來不易,所以倍加珍惜!
孩子們怎樣才能懂得金錢的價值呢?有些家長培養出了依賴感很強的孩子,而有些家長卻培養出了獨立能力較強的孩子,把這兩類家長的育兒之法做對比,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如果你在花錢方麵能夠給孩子提供明確而實用的指導原則,你就更有可能培養出將來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商品社會中站住腳的孩子。
孩子們需要親身實踐,方可懂得怎樣才能掙到錢,以及如何合理地花錢。如果你不讓孩子懂得這些道理,那麼實際上就等於剝奪了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所需要的自立能力。如果你能夠讓孩子及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勞動觀,你無疑是贈給了孩子一件珍貴禮物:一把自給自足的金鑰匙。
以下所講述的,是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六大方法:
(1)教孩子學會儲蓄。孩子們小的時候,沒有一個儲蓄罐實在是一種缺憾。孩子們長到3歲的時候,家長就可鼓勵他們把自己的零花錢儲存起來。
鼓勵孩子把一部分自己積攢的錢拿到銀行存起來。到6歲的時候,孩子就應當能夠懂得,銀行並不是“要拿走”他們的錢,而是把他們的錢安全地保管起來,並且還會給他們支付利息。在銀行以孩子的名義開一個賬戶。讓孩子們自己拿著存折,如何使用由他們自己負責。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終生儲蓄的好習慣。
(2)給孩子發點零花錢。要想孩子成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能夠量入為出,不會債務纏身,不經過多年的實踐是不行的。作為家長,應當為孩子提供與金錢打交道的機會,讓孩子早日學會理財。當家長定期給孩子發些零花錢時,他們就能及早學會生活的一個基本準則:沒有收入,就無法支出。
(3)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孩子們大都喜歡幫家長做些事情。盡管有些時候,你可能需要督促你的孩子在家務活上幫你一把;但其他時候,你隻要允許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他或她就會愉快地參與進來。
孩子們幹的活可能並不完美,碰到這種情形,家長不應該指責他們。對孩子們幹家務活的時間應做出合理限製,家長應當記住:由於年齡差異或所幹的家務活不同,孩子們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具體表現為:兩歲的孩子能夠集中精力幹兩分鍾的活;3歲的孩子能夠集中精力幹3分鍾的活;以此類推,年齡越大的孩子,越能夠較長時間集中精力幹家務活。通常情況下,孩子們通過完成甚至不太有趣的家務活,可逐步養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
(4)不要用金錢來賄賂或懲罰孩子。這是很多家長容易掉進的陷阱。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習慣,那麼就應該重新審視一下你在教孩子時應讓他知道什麼。
家長偶爾想多給孩子一些零花錢無可厚非;然而,如果一位家長用金錢去“收買”孩子的愛,或者與自己的配偶相互競爭的話,家庭就會失去往日的幸福與和睦。
(5)家中的經濟狀況不要對孩子保密。一旦你的孩子長到十幾歲,你可以舉辦一個家庭財務會議,並向全體家庭成員解釋說,會上所討論的是家庭機密,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保密的責任,如果誰擅自把家庭財務機密泄露出去,那麼以後就沒有參加這類會議的資格。全家的錢都花在哪些地方,給大家簡要說明一下。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孩子能夠體諒父母的難處,不會整天嚷著讓父母給自己買這買那,而且還可以使孩子在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時,為家長分憂解難。
(6)把有關你的工作情況告訴孩子。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長是如何靠辛勤工作給家裏掙錢的話,那麼他們就不會把金錢與工作緊密地聯係起來。孩子們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家長就可以把一個人如何靠努力工作來謀生的道理講給孩子聽。
如果你熱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你可以和孩子分享你從工作中獲得的樂趣。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那麼你可以告訴孩子,仍會有差強人意的方麵——工資不算低,工作比較穩定,或者這隻是你事業發展的一個不太順利的階段。
偶爾可以帶著你的孩子去上班。當你的工作量不是太大時,帶孩子去你的工作單位看看,能讓他們有不小的收獲。如果你的工作單位在正常辦公時間,不歡迎孩子來訪,那麼你可以在周末抽空帶他們前去。
動手能力,讓你的孩子心靈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