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爸爸對亮亮說:“亮亮,我們去看看爺爺好不好?”
亮亮一聽,似乎覺察到了什麼,忙不迭地說:“這麼晚了還去看爺爺,我明天還要上學呢,不去了吧。”
“那怎麼行呢?爺爺給你買了這麼好看的畫冊,難道你不去謝謝爺爺啊?”爸爸追問亮亮。
亮亮見事情已經無法再隱瞞,羞愧地低下了頭,向爸爸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今天下午,我看見小強的桌子上有一本非常精美的畫冊,我好喜歡,就趁他不注意,把它拿回來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行為一般是遵循著需要——動機——行為的模式建立的。即當男孩看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時,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想擁有”的需求,這種需求就會促使他產生“拿”的動機和行為。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男孩“順手牽羊”的行為歸之為偷竊,並且認為小時候偷針,長大之後就會偷牛。因為這種說法,不僅會影響男孩人格的發展,而且也會對男孩的心理產生莫大的傷害。
如果男孩已經將他人的東西帶回了家,這時候,父母應該怎麼辦呢?勃然大怒,將其痛打一頓,或者曉以大義?
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最好的辦法,這時候,父母應該用冷靜、溫和的態度問明東西的來源,像事例中的父母那樣和他討論:“福娃真的好可愛啊!和電視裏的一模一樣呢。媽媽知道你很喜歡它,但是小強一定也很喜歡它,現在小強找不到他的《福娃奧運會漫遊記》,肯定會很著急,也很難過,是不是?現在媽媽和你一起去把《福娃奧運會漫遊記》還給小強吧。”然後帶著男孩當麵把東西還給對方。如此一來,不但不會傷及男孩的自尊,同時也能讓他了解到,東西有“他的”和“我的”之分,如果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他人也一定會很傷心的,就如同別人拿走自己的東西一樣。
研究指出,男孩之所以會“順手牽羊”,是因為他們所喜愛的東西家中沒有。因此,平時父母就要顧及男孩的需求,酌情滿足男孩,不要因為擔心男孩貪得無厭而逐一否決男孩提出的要求。我們相信,隻要方法得當,男孩的需求就會適可而止。
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觀念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當肯定,成人對這一教育是非常重視的,但必須講究方法。下麵提出幾種方法以供借鑒:
(1)做好示範。尊重孩子物權的本身,就是一個尊重別人所有權的良好示範,我們要多提供這樣的示範,創造一個尊重物權的人文環境供孩子領略和感受。
孩子認識事物帶有強烈的情緒性、模仿性,孩子的物權被尊重,他有了很好的情緒體驗,受到良好的感染後,會更加積極地模仿成人,去尊重別人的物權,形成良好的習慣。
(2)幫助孩子分清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哪些是自己的物權,哪些是別人的物權。
(3)教育孩子關心他人,尊重別人的所有權,並使其初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自己的心愛之物,歡迎別人來參觀,來共同分享,如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請朋友到家裏來玩。別人的物品不去隨便取用,別人的東西不能占為己有,更不能去搶、去損壞,這些錯誤的行為絕對不能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行動,並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的東西,自己沒有,而又很想要,可以向朋友借,但必須經過別人允許,借來的東西要愛惜,使用後應如期如數歸還,並道謝;也可以用自己的東西去換借別人的東西,加強交流,這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別人有,自己沒有,借用不方便的,要向爸媽講明理由,征得同意,購買回來愛惜使用。成人供給的東西太多太亂太雜,會使孩子感到來得容易而不珍惜;如果對孩子物品供給太緊,也會使兒童倍感困難,在為難之極時,也會使孩子去拿別人的物品,受到指責後又會自卑和懊惱。所以,家長要為孩子適時合理地購物,合理滿足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已經侵占別人的所有權或物品時,成人要冷靜分析原因,認真對待,不要罵孩子是“小偷”,更不要指責其“屢教不改”。孩子日常犯的錯誤與這些話語的性質是不能等同的,孩子長期聽慣了這些消極的詞語,一會自卑,二會無動於衷,長期下去會把孩子推向反麵。當孩子出現不尊重別人所有權行為的時候,我們要認真對待,耐心教育,督促改正,讓他把物品送還給物品的主人,並向主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