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教男孩培養紳士風度(4)(2 / 3)

(2)教育孩子正確對待與他人的摩擦。在多數情況下,孩子罵人是對自己受到傷害的一種宣泄反應,如,東西被他人偷走,被他人撞倒時,往往就會罵人。家長應教育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與他人的摩擦,讓孩子明白地球很擁擠,隨時都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使孩子學會寬容他人的過失,不要為這些小事而生氣、賭氣。

當然,家長也要幫助孩子學會適當的宣泄方法。如鼓勵孩子訴說衷腸,必要時向有關人反映求助、解決摩擦,培養自己的幽默感來自慰等。

(3)訓練孩子學會在氣憤時冷靜一分鍾。有的孩子罵人已習以為常,盡管他也明白罵人是不對的,事後也常常懊悔。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可和孩子達成一種默契:當孩子在氣憤想發泄時,家長用某種事先約定好的語言或目光暗示孩子,孩子這時就應冷靜地想一想。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冷靜一分鍾,就會考慮如何文明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把不文明的語言過濾掉。堅持在家長配合下的自我教育訓練,有利於孩子逐步糾正罵人的不良習慣。

(4)堅持要求罵人的孩子檢討。當孩子罵人後,家長要嚴肅批評。批評時可以向孩子提出下列問題:為什麼要罵人?不用罵人的方式以善“還擊”行不行?罵人能解決什麼問題?被罵者會產生怎樣的態度和采取什麼手段報複,其目的在於使孩子最終認識到罵人的結果是有害無益的,從而促使孩子主動向被罵者道歉認錯。這樣,家長堅持數次,孩子就會改掉罵人的不良習慣。

(5)以身作則,淨化家庭語言環境。孩子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成人(尤其是家長)而形成的。因此,在家庭中,家長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文明語言,不說髒話、粗話,不但對外人要態度和氣,對家人也應和氣。這樣,不但有利於糾正孩子罵人的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淨化的環境。

幫助男孩建立所有權的觀念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出現破壞別人的東西、搶別人的玩具等反常行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開始喜歡交朋友,會與同伴一起玩,也開始會有分享及共用的概念。雖然如此,孩子對“物權”的概念,還不是很穩定、很清楚,他們常會在遊戲中彼此搶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這個時候,父母應給予機會教育,教導孩子樹立“輪流”以及“尊重別人物權”的觀念,否則有可能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

父母應讓男孩知道,奧特曼是鄰居家小朋友的,玩具火車是表弟的,芭比娃娃是表妹的,那本畫冊才是自己的。同時應該讓男孩知道,在拿別人東西之前,應該征得對方的同意。如果父母本身就缺乏所有權的觀念,今天說這玩具是哥哥的,明天說是鄰居小朋友的,那就很難保證男孩樹立正確的所有權觀念。

因此,父母應該先學會尊重男孩的所有權。例如,拿男孩擁有的物品時,應該先告訴他一聲;歸還時也應該說聲“謝謝”;進他們的房間,不妨先敲門;無意中弄亂了男孩的生活空間,應該向男孩道歉……一旦男孩感到自己的所有權得到了尊重,那麼他也就學會了尊重他人的所有權。

所有權的觀念,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呢?心理學家亨利·霍斯金認為,建立所有權的觀念,應該從小做起。當男孩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告訴他哪些用具、物品是爸爸的,哪些是媽媽的;四五歲時,可以讓男孩擁有自己的洗漱用具、房間、杯子、玩具等。當給男孩買了新東西的時候,可以告訴他:“這是爸爸買給你的。”有了這些觀念之後,男孩就自然學會了如何約束自己,不至於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了。

亮亮今年剛上二年級,是個聰明伶俐帥氣的小男孩。這天下午放學後,媽媽把他接回家,督促他寫完作業之後,就去廚房準備晚飯了。

客廳裏響著輕柔的音樂,一向頑皮的亮亮,今天居然也安安靜靜地在屋子裏看起了畫冊。媽媽從廚房探出頭來,對他說:“亮亮今天好乖啊。”亮亮拿起畫冊,告訴媽媽:“媽媽,這本《福娃奧運會漫遊記》好好看!”

“你怎麼會有《福娃奧運會漫遊記》呢?”媽媽的微笑突然一沉。

“我的!”亮亮理直氣壯地說。

“瞎說。爸爸媽媽沒有給你買過這本書。”

“我的……是爺爺買給我的。”

媽媽見亮亮這樣的態度,沒有再問他。爸爸回家後,媽媽將事情告訴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