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來就是愛的結晶,而孩子的成長更離不開愛的滋潤與熏陶。年輕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教會孩子如何接受愛,然後才能進一步領悟愛、鑒別愛、回報愛。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別忘了給孩子一個說“謝謝”的機會。
生活中常見到一些孩子毫無規矩、十分任性,個別的言談舉止甚至令人生厭。如對長輩沒有禮貌、對小朋友隨意欺侮、說話粗俗蠻橫等。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呢?專家們建議家長們從以下幾個方麵給予重視。
(1)要和孩子建立一種朋友式的關係。許多家長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時候,習慣用命令式的口吻:“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來吃了!”“看看你身上的土,以後再這樣就不準你進家門!”有的父母一時氣憤還會出言不遜——“懶鬼”、“笨豬”……殊不知,這種不講道理的強製性管理,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得到事與願違的後果。
正確的做法是,欲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首先要心平氣和耐心地與他講明道理。孩子都喜歡聽爸爸、媽媽小時候的故事,我們可以將自己兒時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這往往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總之,孩子“聽話的前提是要讓孩子完全信任你,這種信任來自開誠布公的交流”。兩代人在如何培養行為美方麵取得一致意見,便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2)堅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的原則。可以先給孩子在行為舉止方麵確定一些簡單的目標和準則,並在實踐中,讓孩子體會到哪些行為將受到勸阻,哪些行為會獲得鼓勵。比如當看到孩子主動收拾玩具時,應該及時地稱讚或報以滿意的微笑。當然,鼓勵要以精神獎賞為主,如果動輒給予物質獎賞,便難免造成不良的後果了。
當孩子出現舉止不規範的行為時,不可性急,要慢慢地予以糾正。如孩子同小朋友在玩耍時發生了爭執,甚至打了對方,此時家長要就事論事地指出錯誤所在,說明他的行為為什麼不受別人的歡迎和尊重。但切忌“新賬老賬一起算”,應將問題和孩子本身分開,絕不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此外,教育的時間不宜過長,對孩子來說,這種“糾正”很容易被遺忘,隻有不斷提醒和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3)不能用成人的行為標準去要求孩子,為孩子創造少犯“錯誤”的環境,以便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例如,若要避免他無意中碰壞貴重物品,就不應將這些東西放在孩子夠得著的地方;又如,有的孩子願意和甲玩而不願意和乙玩,這本來是孩子的事情,作為父母最好不要幹涉,否則便會釀成孩子心理壓抑和失衡。一位教育專家說過:行為美的孩子,與其說是家長“教”出來的,莫如說是家長“帶”出來的。為人父母者本身的良好素質和良好行為,顯然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先決條件。
糾正男孩罵人的不良習慣
罵人,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輕者有傷和氣,重者引發他人怨恨和報複。生活中許多人際衝突常常是從互罵開始。罵著罵著便惱羞成怒,動起手腳,甚至釀成悲劇。但是,有些家長對孩子張口罵人的行為熟視無睹,認為孩子偶爾罵幾句髒話沒什麼了不起,尤其是對那些剛開始學說話的幼兒,聽到他們偶爾學說一兩句罵人的話時,甚至感到很有意思,還鼓勵他們用這些罵人的話去罵這個、罵那個。這是非常錯誤的,也是很危險的,因為,日長時久,孩子容易養成罵人的壞習慣。
一個男孩,如果張口就說髒話,對別人態度蠻橫,別人很快就會改變對他的看法,轉而避免與他交往;如果一個男孩對人彬彬有禮,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別人家裏做客,都能受到歡迎和誇獎。禮儀就是人的一張名片,它上麵寫著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否良好。
當男孩說髒話後,家長要耐心地勸解男孩,並堅持讓男孩檢討,向人道歉認錯,及時糾正男孩罵人的行為,讓男孩意識到罵人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