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讓男孩鍛煉出健康的體魄(2)(1 / 3)

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有的家長讓孩子每天課內課外學習很多東西,常常讓孩子搞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睡覺。在緊張和壓力下,不少中小學生出現睡眠不足、失眠、夢魘、遺尿以及磨牙、夜驚加重等睡眠障礙。所以,家長應當盡可能減輕孩子的負擔,適當安排休閑時間,這樣不僅保障孩子健康的睡眠,也能讓孩子學習有效率。

在熄燈睡覺前的半小時到一小時內,可做入睡前準備,讀篇優美文章、聽段柔和樂曲,這樣可以幫助他產生睡意。千萬不能在睡前從事興奮性活動,比如打電子遊戲、看恐怖片等,在臥室躺在床上看電視也不提倡。

有些家庭喜歡開燈睡覺,也有些家庭父母喜歡看電視到很晚,讓孩子聽著電視發出的聲音睡覺。但這些聲光刺激會對孩子的睡眠造成幹擾,大大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應予以避免。另外,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也很重要,過熱、過冷、空氣差、噪聲都應盡可能消除。

有的中小學生喜歡睡前或深夜進食,這是一種影響睡眠的壞習慣,應加以糾正。夜間不可喝過多的飲料,不喝咖啡、茶,養成這些良好習慣才能有益睡眠。

鍛煉能夠促進睡眠,每天堅持固定時間的體育運動,可大大幫助增進睡眠質量。但是,不提倡夜間睡前進行體育鍛煉,因為這樣做會造成夜間興奮,延遲睡眠。

在小孩出現夜驚或夢遊時,千萬不可將之喚醒,如果此時將小孩喚醒,反而會加重這類睡眠障礙發生。不過,家長在小孩出現夜驚或夢遊時,可記下具體發作時間,以便在小孩下次發作時提前15分鍾叫醒小孩,夜驚或夢遊發生一般是有規律的,這樣可逐漸減少夜驚或夢遊發生。

家長處理小孩睡眠障礙時,主要應從小孩的心理調整上考慮,始終讓小孩保持心理放鬆。上述睡眠障礙不可怕,也不要吃藥治療,隨著小孩年齡的增長,這些睡眠障礙會逐漸好轉乃至消失。如果孩子到了十四五歲青春期後,還出現夜驚甚至發作頻繁,就須去醫院就診,否則會導致小孩的精神障礙。

想讓孩子有個好睡眠,我們可以給父母提供幾點建議:

(1)充足的睡眠時間。孩子究竟睡多少時間最佳?一般來說,5~9歲的兒童每天要睡10~11小時,10~13歲兒童要睡9~10小時,14~18歲兒童要睡8小時左右。不過,其中也有個體性差異,不可機械地套用。如果一個孩子雖然沒有達到上述睡眠時間,但白天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無嗜睡表現,就不應認為其存在睡眠不足。

(2)正確的睡姿。關於睡眠的姿勢,中醫很講究,強調“臥如弓”,其標準姿勢為:身體向右側臥,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托在頭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側大腿上。認為這種姿勢能“不損心氣”,而睡醒之後要改為仰臥,伸展四肢,即所謂“覺須手足伸舒,睡則不嫌屈縮”,這樣可使“精神不散”。

(3)溫馨的前期準備。孩子睡眠之前,一定要用溫熱水洗腳。這能使身體上(腦)下(足)保持協調,從而清心安神,使睡眠安寧。

(4)舒適的枕頭。枕頭對智力和大腦的保健也很有講究。由於孩子睡熟之後會輾轉滾動,因此枕頭要長一些。枕頭不宜過高,“高枕無憂”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過高的枕頭會使頸項部的肌肉緊張,通往大腦的血液循環不通暢,第二天會昏昏沉沉,頭脹頭痛。孩子們的枕頭,一般以10厘米至15厘米的高度為宜,幼兒園的孩子不宜超過10厘米,新生兒則可以不用枕頭。

某些智力障礙或智力不全的兒童可以試用藥枕(請醫生開出針對病情的藥物裝枕),也可以選一些具有治療作用的枕芯填充物,如蕎麥皮、桑葉、菊花、綠豆皮(即發豆芽時剩下的綠豆殼),這些藥物有清腦安神、除熱寧心的作用。

小病少吃藥,增強男孩的抵抗力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然而,孩子們的體質卻不斷地下降。有些父母愛子心切,每當孩子有了一點小病就緊張得不行,急忙給孩子吃藥。甚至還有人認為吃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還有人讓孩子將多種藥物一起服用。由於用藥不科學而引起疾病,這種現象早已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