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以上幾點,相信您的孩子會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習慣。
鼓勵兒子進行體育鍛煉
當下,家長朋友都喜歡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希望提高孩子各方麵的素質,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高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素質、道德素養,還應包括良好的身體素質。現在的學生為什麼膽小、身體差,特別是很多男孩子缺少陽剛之氣?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現在的學校、家長乃至社會普遍重文輕體。
很多家長對男孩過分疼愛,隻要求男孩學習好。因此,男孩在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簡單的家務也懶得做,一切都由家長侍候,缺乏最基本的體力勞動鍛煉。另外是學校的問題。有的學校片麵地追求“分數”、“升學率”,加上體育場地和設施匱乏,因而忽視了體育課的教學和課外活動,造成了學生的體能鍛煉不足,體質下降。
更重要的原因是,許多中學生缺乏刻苦鍛煉的意誌。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在參加鍛煉、選擇鍛煉項目時往往避“重”就“輕”,閑暇的時候寧可看電視、玩遊戲、上網,也不願意去參加運動。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許多中學生不喜歡運動,也不願參加運動。因此,他們的身體素質都很差,許多人甚至患上了“肥胖症”。
一個人一旦身體虛弱,那麼他稍微做一點事情、讀一點書,就會感到疲憊;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健康,那麼他就無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美國科學家在過去35年內對400名15~30歲的人進行了語言能力、感覺速度、空間定向及計算思維等方麵的測試研究。結果表明,25%常參加運動鍛煉的人,在智力和反應方麵明顯高於未參加鍛煉(或極少參加運動)的同齡人。
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明白體育的意義,相當一部分父母隻把其意義定位在“體”字上麵。因此,培養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在相當一部分家庭中是教育的“盲點”。許多父母關心孩子的成長,卻往往忽略了體育鍛煉對孩子的重要作用。隻重視孩子的學習,認為孩子不生病就行了,沒必要花費專門的時間進行鍛煉;有的擔心運動會讓孩子分心,不支持孩子參加學校或社區的體育活動;還有的父母把孩子體育鍛煉定位在放鬆頭腦上,隻讓孩子學累了、考完了才能“活動活動”等,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
身體健康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體育鍛煉是通向健康的重要渠道。對生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運動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是其賴以生存、發展的必需品及健康成長的動力。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滲透在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胞中,血液在不停地流動,大腦也在不知疲倦地運轉,哪怕是睡覺時,我們的眼球都在做運動。我們可以忍受24小時的長途跋涉,卻無法忍受24小時一動不動的煎熬。這就是運動賦予生命的意義。
生命體的內部需要運動,而外部的運動可以促進內部的運動。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發揮體力和智力的潛力,為健康的身心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而且還可以培養成功所必備的拚搏精神、競爭精神、協作精神,以及勇敢、堅韌、果斷、敏捷等許多優良素質。體育鍛煉能健全心血管係統,增強呼吸功能,加強消化係統功能,改善神經係統的均衡性和靈活性,還能促進人體生長,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運動能使人身心產生愉快感。同時,體育鍛煉也能增強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然而,如果缺乏體育鍛煉,就會使人產生多慮和抑鬱,生活缺乏興趣,睡眠不好,無精打采,學習效率低,缺少自信心,麵對意外情況和社會壓力應激狀態差,常常擺脫不了心理挫折和失敗的陰影等。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在這階段注意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但對增強體質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一生的健康水平影響深遠。
因此,我們應該鼓勵男孩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並經常帶男孩出去運動。天氣好時可以讓他在屋外睡覺,以便接受陽光沐浴,呼吸新鮮空氣。多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對身體大有好處,尤其是對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更是大有好處。戶外活動越多,男孩就會長得越健康,適應力也會越強。
父母與孩子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可以是同伴,也可以是對手,更可以互為師生。這樣既有豐富多彩的鍛煉方式和良好的鍛煉效果,更能在鍛煉的過程中增進父母和孩子間的親情交流。
那麼,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如何引導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呢?
(1)孩子小的時候,可以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引導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如用鐵棍加上兩個鐵輪做成小杠鈴。這個器具看似簡陋,但孩子見了卻如獲至寶。他閉著嘴、咬著牙,漲紅了臉,用力地拉著,直到累得氣喘籲籲。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這些活動帶來的興趣,持續很短時間就淡漠了。父母可以這樣,每次幫孩子記下拉開小杠鈴的次數,鼓勵他不斷打破紀錄,還讓他累計連續完成的次數,看什麼時候能破千次大關。這樣孩子既鍛煉了身體,磨煉了意誌,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還練習了數數,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