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不打不罵給男孩成功個性(3)(2 / 3)

(3)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孩子年幼,缺乏知識經驗,經常會造成一些過失,這並不奇怪。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時衝動傷害了別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煩等。發生這類過失的時候,父母不應該責怪孩子或袒護孩子,而應讓孩子自己負責。

一般來說,孩子有過失的時候,正是教育的大好時機。因為內心的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父母要利用這個時機,耐心地給孩子講清道理,明確指出彌補過失的辦法,使孩子建立起責任心。

(4)父母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責任心和其他道德準則一樣,都不能單單靠口頭說教,而隻能由孩子從外界的吸收中取得。孩子在生活的各種環境中,對自己喜歡的人進行模仿,從而塑造自己的品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眼中,父母具有絕對的權威,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做事總是丟三落四、不守諾言、推卸責任,那孩子就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5)讓孩子飼養小動物,種點花草。日本有專家建議:應讓孩子們飼養小動物、種點花草,讓孩子們在喂養小動物、給鮮花澆水、施肥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培養他們的耐心與責任心,並將這種感情遷移到對待其他人和事物上。事實證明,這種教育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能夠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獨立性決定孩子能做什麼事

曾經有一位朋友講過這樣一個經曆:他去八達嶺長城遊覽,在入口處遇到一位外國婦女帶著三個孩子也來遊長城,這三個孩子中有兩個跟著母親走,還有一個大約兩歲的孩子躺在嬰兒車裏睡著了。母親要去買票,於是她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對檢票員說是否可以把孩子放在那兒,得到許可後,轉身就去買票。過了一段時間,母親還沒有回來,睡在車上的孩子醒了,他看見母親不在,並沒有哭,也沒有害怕,而是把蓋在身上的東西拿開,在旁邊人的幫助下,從嬰兒車裏站了出來,還與另外兩個孩子玩了起來,絲毫沒有對母親的依賴。

這個真實的故事使我不由得產生了感慨,聯想到中國的父母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這位外國婦女沒有對孩子過分地擔心、過分地保護,所以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孩子也會自己獨立對待,而不是驚慌失措,大哭大鬧。

一位中國學者曾去美國訪問,深切感受到美國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一天,他的鄰居過來興奮地告訴他,她兩歲的兒子卡瑞會用剪刀了,還會抹膠水了。這位學者過去一看,發現床單被剪了好幾個洞,膠水也被抹得到處都是,但是這位母親並沒有心疼,也沒有因此責怪孩子,而是稱讚孩子敢於獨立嚐試的勇氣,然後再告訴孩子怎樣合理地使用剪刀和膠水。兩歲的小卡瑞已經會自己洗澡了,母親幫他把熱水給兌好,把衣服脫掉,卡瑞自己爬到澡盆裏,玩了一會兒,就自己往身上抹肥皂,問他用不用幫忙,他認真地搖了搖頭,說“不用”。抹完肥皂,又用毛巾擦,最後將水擦幹淨,爬出了澡盆。

一個隻有兩歲的孩子竟然如此熟練而迅速地洗完澡,都是由於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因為雖然孩子現在還很弱小,但是總歸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立地在社會上闖蕩、生活,所以獨立性這種將來的立身之本需要從小培養。

心理斷乳不是突變的過程,而是孩子對父母的關係從依賴到獨立的較長的變化過程。21世紀社會變化更加劇烈,科技發展更加迅猛,因此,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

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培養:

(1)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從兩歲開始,隨著他們身體的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步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孩子已經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步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睡覺,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習慣,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認識到,年幼的孩子總是在反反複複中感受著勞動的樂趣,獨立做事的快樂。從不會做到逐步學會做,從做的不像樣到逐步像樣,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從中孩子也獲得了自身的發展。

正因如此,家長就應放手讓孩子鍛煉,不要怕他們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對於孩子獨立去做的事,隻要他們付出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自信。“我行”這種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