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情感上的原因。一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挫折麵前,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的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對自卑、不足的補償。例如,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很好的學生,生怕被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看不起,裝清高,在表麵上擺出看不起這些同學的樣子。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
人不能沒有自負。尤其對青少年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青少年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使自己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負又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脫離實際的自負不但不能幫助人們成就事業,反而影響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健康。
自卑與自負看似有天壤之別。自卑者自己瞧不起自己,自負者自己太看得起自己。但是究其產生的根源,就能找到它們的相同之處,那就是兩者都不能準確地評價自己,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
自卑者認為自己技不如人,他既不像自暴自棄者那樣自甘墮落,也不像自強不息者那樣勇往直前。有自卑感的人如同陰影中的萌芽,他們向往成功、羨慕輝煌,卻又拒絕生長、無法舒展。他們往往看不起自己,在乎別人的眼光,種種顧慮鎖住了前進的腳步,麵對困難一籌莫展……比自卑更可怕的就是自負。自負感的產生往往源於已經獲得的一些成績,是自滿情緒的進一步惡化。有自負感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有一定的“本錢”當做資曆,但在成功麵前不小心便失去了自我,以為自己已成了人物,唯我獨尊而聽不進去他人的勸諫。
自卑與自負是兩個極端,二者的結果卻是相同的,都會導致人生的失敗。自卑者總是低著頭走路,因為缺乏自信,往往心靈上背負著沉重的擔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以致最終把自己壓垮;自負者總是仰著頭走路,因為過於自信,常常趾高氣揚,昏昏然不辨東西,不是迷途就是跌跤。
因此,父母要堅決改掉孩子驕傲自滿的心理,具體可以這樣做:
(1)引導孩子接受批評。願意接受家長、老師、同學的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因為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引導他嚐試著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教育,改變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同時,讓孩子本著謙遜的態度去了解、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這樣對孩子也是一個促進。
(2)幫助孩子提升自我認識。讓孩子全麵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3)適當地提高孩子的目標和追求。如果你同孩子將目標定得太低,孩子很容易就實現了,那他自然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行,不會嚐到困難和挫折,也不能夠從困難和挫折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4)培養孩子與人平等相處的能力。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不論觀念上、行動上都無理地去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否則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處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引導孩子告別“網癮”
一位父親這樣痛苦地訴說道:“我兒子今年17歲,正在讀寄宿高中。他現在整天不上課,不是上網吧就是在宿舍裏睡覺,父母、老師的話都聽不進去,上個學期考試好幾門不及格。除了上網玩遊戲外他什麼愛好也沒有,我曾試著帶他一起鍛煉、郊遊、攝影、逛書店,但他哪兒也不去,周末回家後就是睡覺。原來他不是這樣的孩子,在初二上學期之前,他性格很活潑,但初二下學期突然回家不愛說話了,迷上了網遊。一放學就自己待在屋裏,不管什麼時候都要關上門,作業也不做。原來我們以為是青春期的表現,但已經三四年了,仍不見好轉。我很困惑,不知道怎樣才能改變他。我也曾試著和他在網上聊天,但效果不甚理想。我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