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2)(3 / 3)

麵對許許多多的誘惑:功能更多的文具盒、更神氣的汽車模型、更刺激的電腦遊戲、更美味的食品……男孩往往會敗下陣來,哭著鬧著讓家長滿足他們的要求。比如,“小江,吃飯了。”“今天吃什麼?”“牛排、蔬菜沙拉。”“媽媽,我要出去吃比薩餅。”小江大叫。“為什麼?”“我不喜歡吃你做的牛排。我現在就要去,走啊,快點。”“不行,小江,我太累了。明天再去吧。”“現在就去!”孩子跺起腳來。“小江,我今天幹的事太多了。我剛打掃了房間,又做了飯,實在太累了。以後有機會再去吃比薩餅,不行嗎?”“我現在就要去,現在!”媽媽繼續請求小江,小江根本不聽,接著又哭、又叫、又喊、又鬧。最後媽媽屈服了,帶他去街上吃比薩餅。

小江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他從小就沒有父親。孩子由母親一個人帶,沒有爸爸的小江在母親眼裏是很可憐的,為了補償這個缺陷,媽媽總是盡量滿足兒子的要求。小江感覺到了這點,就總是不停地向媽媽要這要那,甚至有些無理要求媽媽也總是一味滿足,這使小江感到有求必應、隨要隨到的樂趣。隻要媽媽對小江的一些無理要求給予拒絕,小江就大發雷霆。

教育專家認為,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絕對不能滿足,遷就和順從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實際上是助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的無限膨脹,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對父母的感激,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父母要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並非可以為所欲為的,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欲望。一個不曾被拒絕的孩子長大後是經受不了挫折考驗的,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應施以理智的愛,學會對孩子說“不”。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早就指出:“人們時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恐怕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這種可怕的禮物可以這樣來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給他吃一劑足量的你個人的幸福,這樣他就可以被毒死。”這句話或許會傷害那些父母的愛心,但它的確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寵子如殺子”的深刻內涵。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會經常提出一些要求,這些要求中有很多是不合理的,而如果父母生硬粗暴地拒絕,則會引得他大哭大鬧。如何應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教育專家建議父母這樣做:

首先,要會區分孩子的“想要”和“需要”。對誘惑“免疫力”比較低的男孩常常向家長要這要那。麵對孩子的這些要求,做父母的如何分清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過分要求呢?

比如,10歲的兒子要求爸爸為他買一個臂力器,爸爸問他:“你是‘想要’,還是‘需要’這個臂力器呢?”“我想要。”“對不起,你‘想要’但不‘需要’的物品,我不能滿足你。”聽爸爸這樣一說,兒子馬上改口:“我需要。”“你為什麼需要呢?”“……”兒子無言以對。“兒子,如果你說你學習要用一本字典,或者生活中必須要用某一件物品,爸爸會高興地去給你買。但是,你想要的物品,往往是你的虛榮心在驅使你這樣做。爸爸不能助長你的虛榮心,所以不會滿足你的這種要求。你能聽明白嗎?”爸爸一本正經地給兒子講道理。兒子雖然很不高興,但仍然點了點頭。

幾歲到十幾歲的男孩,虛榮心很強。由於好奇和攀比的心理,他往往會向家長要求很多。這時,家長一定要分析孩子是“想要”還是“需要”,並給他講明這個道理,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又不助長他的虛榮心。同時,還能幫助孩子有效地抵抗誘惑。

其次,父母應對孩子的過分要求采取冷處理。

比如,男孩:“媽媽,你給我買個新書包吧。”媽媽:“不是剛買了書包嗎?怎麼又要買?”男孩:“我的書包不好,現在有一款新書包,能起到保健的功能,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有呢。一個書包有多種功能,多好呀,你就給我買一個吧。”

……

麵對男孩的嘮叨,這位媽媽不予理睬,繼續忙自己的家務。看媽媽不為自己的要求所動,這小家夥一會兒就把買新書包的事情忘記了。

麵對男孩的過分要求,做家長的千萬不可輕易滿足他,否則隻會助長他的虛榮心,降低孩子對誘惑的抵抗力。

當孩子提出某些要求時,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想購買該物品的動機,如果孩子隻是想顯示自己或與別的同學攀比,這時,家長可以對孩子的要求采取冷處理。即對他的要求不做任何回答,給他幾天冷靜期,等他確定這個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後,再和他一起討論是否需要購買。即便家長的觀點孩子不能完全接受,他也不會輕易再向家長提出過分要求。

家長也可借此機會對他進行深入教育,告訴他,其實他花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當你的男孩明白這些時,他對誘惑的抵抗力就會提升一大截。

此外,還要給男孩打一支“誘惑”的“預防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