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眼神暗示。吃過晚飯,爸爸給剛子講故事。講著講著,剛子的雙手搞起了小動作。爸爸沒有停下來,不過他用眼睛緊盯著兒子的小手。不一會兒,剛子“醒”了過來,雙手安靜了。
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比語言能更細膩更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要表達的態度暗示出來。
(3)動作暗示。周末,晚上9點多了,羅強還坐在電視機前。媽媽一言不發,卻站起來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鋪開,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無聲的語言提醒了孩子,羅強馬上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父母輔導孩子做作業時,發現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麵對孩子做幾個挺胸的動作,並書寫一兩個字,讓孩子接受這些暗號,他就會學著做出反應。小孩子需要大人的愛和注意,特別是父母常常口頭上讚許他的正確行為,或親親他、拍拍他、摟摟他,這些點點滴滴表達了對他的感情和鼓勵,從而建立起他的自信。
(4)言語暗示。小貴早上起床後從不疊被,媽媽提醒過幾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媽媽告訴小貴,今天遇到樓下的媽媽說小剛真乖,每天總是自己把被褥打理得整整齊齊。小貴聽後表麵上不以為然,但漸漸地學會了自己動手疊被。
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語直接表態。當要表揚或批評時,采取一種迂回的方法,用講故事、打比喻、作比較等把自己的觀點巧妙地“點”出來,讓孩子心領神會,在一種柔和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5)情境暗示。當爸爸在寫作時,金金跑到爸爸桌前又叫又跳,媽媽怎麼厲聲製止效果也不好。後來有人教了媽媽一個方法,就是每當金金鬧的時候,媽媽就躡手躡腳進屋,小聲對金金說咱們到外麵玩。金金就馬上跟著媽媽出來了。
情景暗示主要建立在一種氛圍的基礎上,父母隻要把握好適當的情景氛圍,這種暗示,一般來說,對孩子都是相當有效的。
(6)榜樣暗示。點點跟媽媽逛商場,看到玩具車就想要。但家裏已經有好幾輛了,媽媽不想買。點點就抱著媽媽的腿,蹲在地上哭。媽媽指著旁邊一個跟點點差不多大的小男孩說:“你看那個小弟弟,多乖啊!多聽話啊!”點點一看旁邊的小男孩真的很乖,也就不再哭鬧了。
另一項來自愛丁堡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馬丁的調查表明:幾乎90%在品質、意誌和智力方麵有傑出表現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時期都受到過來自親人的積極暗示,最多的來自母親,也有的來自父親、老師、祖父母等。
那麼對父母來說,如何在孩子的教育中進行積極的暗示呢?
首先,這種暗示要充滿真摯的情感。隻有無私的愛和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孩子在某方麵的優點與潛能,並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如對孩子性格中優秀成分的敏銳捕捉:“這孩子這麼小,就願意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他還經常幫他的小夥伴呢”;對孩子智力的真誠讚美:“我們家寶寶現在就會數數了,能從1數到100呢”。
其次,這種暗示不能是誇張和人為地對缺點的掩飾。來自親人的暗示,常常會有誇大和期望的成分。但是對孩子明顯的缺點也大加讚賞會養成孩子在品質上的一些壞習慣。比如,有個孩子拿了媽媽的錢自己買零食吃,父母知道後不但不批評而且還誇獎自己的孩子:“你看,我們家寶寶會花錢了,知道錢重要了”。不顧事實,一味好勝,缺乏對真理的必要的認識,這樣的暗示,與消極的暗示所帶來的壞處一樣。
最後,暗示要能引起孩子身心的愉悅。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義。當孩子確實在某些方麵做得不夠好時,我們應避免用以下語句:“你怎麼這麼笨呢”,“你看人家小強比你小,做得都比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呀”等。因為這樣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我不行”、“我很笨”的暗示,特別是由於它來自孩子所尊敬的父母、老師時,這種暗示會導致孩子出現挫折感。我們不妨用以下語句:“我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你一直就是我最可愛的孩子”,“你一直就是最棒的,不是嗎”。這樣,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暗示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而後者能引起孩子的身心愉悅。
綜上所述,暗示對孩子起著重大的潛移默化作用,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從而避免了生硬的說教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不良後果。麵對行為不良的孩子,巧妙使用暗示教育法,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冷靜,處理好孩子的過分要求
大多數男孩都會有強烈的競爭心理,他們不希望自己比別人差;他們有強烈的占有欲和嚐試欲,自製力很差,但事後往往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感到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