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米切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男孩做過下麵的實驗。
麵對糖果,部分男孩決心熬過那漫長的20分鍾,一直等到實驗員回來。為了抵製誘惑,他們或是閉上雙眼,或是把頭埋在胳膊裏休息,或是喃喃自語,或是哼哼嘰嘰地唱歌,或是動手做遊戲,有的幹脆努力睡覺。憑著這些簡單實用的技巧,這些小家夥勇敢地戰勝了自我,最終得到了兩塊果汁軟糖的回報。而那些性急衝動的小孩幾乎在實驗員出去的那一瞬間,就立刻去抓取並享用那一塊糖了。
這個實驗表明,兒童抗拒誘惑和延遲滿足的能力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要等男孩上學懂事之後才能形成。這種能力在幼兒時期就已經有所發展,隻不過此時兒童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幹擾。
米切爾的這項研究是從這些男孩4歲時開始跟蹤研究的,一直堅持到他們高中畢業。大約12~14年後,在他們進入青春期時,這些男孩在情感和社交方麵的差異已經非常明顯,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抵製誘惑的男孩長大後,有較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較強的自信心,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他們不會自亂陣腳,惶恐不安,不會輕易崩潰。麵對困難,他們勇敢地迎接挑戰,他們獨立性強,有自信心,辦事可靠,能贏得普遍的信任。
經不住誘惑的男孩中有1/3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相對較多。社交時他們羞怯退縮,固執己見又優柔寡斷;一遇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或一錢不值;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者不知所措。
研究表明,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得更久的男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男孩更容易獲得成功。由此可見,培養男孩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培養男孩的良好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要訓練男孩的耐心和耐力,父母首先必須要有耐心,能夠沉住氣。
培養男孩的“延遲滿足”能力關鍵就在於幫助男孩形成控製、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男孩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製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男孩“隻經曆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克服苦難是藝術
每個男孩都渴望成功,但由於年齡小、能力有限、經曆和經驗缺乏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難免會受到失敗和挫折。一次小小的失敗,對成人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對男孩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危機。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男孩,他們本來擁有聰明的頭腦,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或是老師某一句話對他的打擊,就變得消沉起來,學習成績下降、上課精力不集中,甚至逃學。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男孩的精神就可能變得委靡不振,做事沒勁,完全一副頹廢的模樣。這種心態如果得不到調整,他的一生就隻能是碌碌無為,不敢麵對一點困難。
失利,是必然會引起焦慮的事件。失利其實對男孩的打擊很大,尤其是一些竭盡了全力的男孩。在巨大反差的刺激下,男孩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出現應激障礙,出現情緒低落、抑鬱、憤怒、悔恨、沮喪、絕望,以及對未來失去信心等現象。失利之後,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並給予理解,男孩的壓力會更大。因此,現在父母們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麵對男孩的失敗而仍然有信心去鼓勵和支持他。很多時候,給男孩帶來最大打擊的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理解。作為家長,幫助男孩正確麵對失敗很重要。
有些家長喜歡對男孩使用空洞的說教。比如“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等。這樣的語言,一來沒讓男孩得到真實的體驗和幫助,二來男孩也無法理解其中真正包含的意義。正確的做法是和男孩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幫助男孩認識到哪些導致失敗的原因是自己可以改變的,哪些是改變不了的。相比之下,明明媽媽的做法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