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打不罵做個好父母(1)(2 / 3)

所以,父母不要再以自己的心情好壞去決定怎麼對待男孩,要考慮男孩的特性,考慮男孩的內心感受,做一個理智的父母。

無原則地隨意亂發脾氣不可取

從來不發脾氣的人肯定少之又少。麵對整天上躥下跳、精力旺盛的男孩,一次脾氣都未曾發過的父母肯定也少見。所以,一概否定、排斥“發脾氣”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男孩每天都沉浸在父母的甜言蜜語中,就會變得嬌氣和軟弱無力,日後長大,他會受不得別人的批評,這樣對男孩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可見,在教子問題上,可以允許父母偶爾發脾氣,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男孩。尤其是當男孩屢教不改、故意搗亂的時候,父母更應該嚴肅對待,讓男孩在錯誤麵前懂得反省自己。

但是,父母無原則地隨意亂發脾氣就不可取了,因為這樣會傷害男孩的自尊心。有的父母生起氣來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對待男孩痛罵痛打,完全不顧自己的威信和形象,隻顧發泄怒氣,這樣的管教方式是有失分寸的。有時過於粗暴和無理,言行過激,不但不就事論事,反而會拿孩子當出氣筒。特別是有一些父母因為一件小事不順心而大發雷霆,衝著孩子發脾氣,使男孩受委屈,這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如果男孩犯了錯,父母一定要嚴加管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以理服人比橫加指責更重要。當男孩犯錯時,父母應該明確地提醒男孩錯在了什麼地方以及批評他的原因,而不是劈頭蓋臉地先大罵一通,如“笨蛋”“廢物”“真後悔當初不應該生你”“你走吧,我再也不想看見你了”等,這些不得體的語言隻能傷害男孩的自尊心。有的男孩往往被打罵過後,仍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2)再憤怒也不能傷害男孩的自尊心。如果對待男孩要嚴厲管教,就要就事論事,少發脾氣,更不能因為其他事情不順心就遷怒於男孩。

男孩受到父母無意的言語傷害,並不意味著父母不愛他了,而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出現了障礙或者誤區。因此,父母要多愛孩子一點兒,讚美比批評更有效,愛心比打罵更重要,要使男孩感受到父母的需要、尊重和欣賞,而不是厭煩、冷漠甚至虐待。據研究,過度懲罰、過分苛求、父母操縱男孩,是影響男孩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父母的話對男孩影響很大。心理學家建議,父母用另外一套字眼跟男孩講話和交談,最好還是不發脾氣。不要隻管肆意對男孩吼叫、發命令、提意見、橫加幹涉,想到什麼便說什麼,時常說得不準確、不清楚,也說得不對。其中有些字眼可能會傷害男孩的心靈,因為父母發火時往往聽不到自己的嗓音和語氣,不講究說話的技巧和禮貌。

一些父母對男孩講話可能是令人氣餒的、令人羞愧難堪的。盡管有時父母自己是仁慈的和好心的,但即使是稱讚男孩的時候也會適得其反,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語言。

和男孩說話要用愛的語言,應該用產生愛的語言,用減少爭議而非打破願望的語言,用令人生氣勃勃而非挫人銳氣的語言。既不傷害感情,也不挑剔別人的行為。

(4)發脾氣的目的除了為使男孩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主要目的還是要讓他了解到父母因為他的錯誤感到傷心、不滿。這樣,他情緒上就會受到很大壓力,知道父母對他不滿,從而產生愧疚感,並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所以,如果父母經常愛發脾氣,對待教育男孩便會沒有什麼耐心。就要認真考慮一下,加強自己的修養。否則,對男孩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妨礙男孩的健康發展。

父母應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人們常說“小孩子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的確,不高興了就哭,高興了就笑。這正是他們天真無邪的表現。如果一個大人,時刻把情緒掛在臉上,那就太不成熟了。

情緒是心理活動的核心,對身心健康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學會自覺地調節和控製情緒,這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內容,也跟教育好男孩息息相關。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無論做什麼事都帶有情感色彩:當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會感到喜悅;失去珍貴的東西時,會感到惋惜;願望一再受妨礙而達不到時,會失望甚至憤怒;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會感到局促不安甚至產生恐懼等。喜悅、悲哀、憤怒、恐懼等情緒活動,都會引起身體一係列的生理變化。

據科學研究表明,愉快、歡樂、適度的緊張等積極的情緒有益人體健康,對心腦血管健康有好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振奮精神、提高大腦工作能力的作用。反之,傷心、悲痛、憤怒、焦慮等消極情緒則有害身體健康,會阻礙人體的正常代謝,引起一些對身體不利的生理變化。如果長期處於不良情緒的影響,往往會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如高血壓、胃潰瘍以及心理障礙等。因此,父母應該懂得情緒在保護心理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並學會進行自我調節和控製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