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服用維生素不可過量,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
兒童服白糖不如紅糖好
所謂紅糖,是甘蔗的莖計經煉製而成的赤褐色結晶體。中醫學認為,紅糖性溫味甘,入肝、脾、胃經,具有補中緩肝、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作用。據現代營養學分析,紅糖營養豐富,含有人體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核黃素、胡蘿卜素、煙酸和微量元素錳、鋅、鐵、鉻等,其含鈣量是白糖的10倍,含鐵量是白糖的3.6倍。食用紅糖不僅可增加人體能量,保證人體代謝的需要,而且可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促進入體的生長發育,治療因某些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紅糖不僅是人們喜愛的營養佳品,已有一定的食療效果,小兒服用紅糖不但可凋劑食物甜度,增強食欲,而且可補充小兒必需的核黃素、胡蘿卜素、鈣、鋅、鐵等。而白糖則味甘、性寒、滑利,如大醫學家朱丹溪說:“食多則寒必生於脾”。由於小兒脾胃不足,故兒童吃白糖不如吃紅糖。
但是,由於紅糖不如白糖進行過精加工,因此,含雜質較多,食用時最好不直接服用,可燒製成紅糖水服。
小兒吃水果並非多多益善
盡管水果營養豐富,有益健康,但並非吃得越多越好,原因如下:
一是水果多性寒、涼,而小兒“脾常不足”,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但小兒脾胃虛弱,運化吸收功能差;另一方麵,為滿足小兒不斷生長發育的需要,對乳食營養要求迫切,從而加重了脾胃的負擔。兩者相互矛盾,一旦乳食失節,可致脾胃功能紊亂,而水果性大多為寒涼之品,而傷脾胃,由此可知,小兒不能多吃水果,一定要有節製。
二是一些水果如杏子、李子、梅子、草莓中所含的草酸、安息香酸、金雞鈉酸等,在體內不易被氧化分解掉,經新陳代謝後所形成的產物仍是酸性,這就很容易導致人體內酸堿度失去平衡,吃得過多還可能中毒。
三是一些水果可致水果病:如橘子性熱燥,多吃易“上火”,令口舌發燥,過食會造成“葉紅素皮膚病”,皮膚與小便發黃及便秘等;又如柿子,若空腹時吃得過多,易導致“柿石症”,症狀為腹痛、腹脹、嘔吐;還如荔枝,因其好吃,極易吃多,可導致四肢冰涼、多汗、無力、心動過速等;小兒還愛吃菠蘿,但易發生過敏反應,出現頭暈、腹痛,甚至產生休克。
四是能引起水果尿病:此因水果吃多了,大量糖分不能全部被人體吸收利用,而是在腎髒裏與尿液混合,使尿液中糖分大大增加,長此以往,腎髒極易發生病變。
因此,小兒吃水果一定適量,不能因為小兒愛吃,家長就多多益善。
小兒山楂食療方
由於小兒脾常不足,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消化功能較差,因此,小兒宜多食能消食化積、散瘀行滯的山楂。常用的山楂食療方如下:
山楂湯:即山楂一味煎湯飲,尤宜於食肉不消的兒童。
山楂餅:用山楂、白術各120克,神曲60克,均研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可治兒童食積。
山楂粉: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為未,蜜和砂糖拌,每服3~6克,水送服;尤宜於小兒痢疾赤白相兼者。
茴楂丸:茴香、山楂各等分,研細末,鹽、酒調和,空腹熱服,可治小兒小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