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產後防病(2)(3 / 3)

1.中藥治療:

若為血虛氣脫所致血暈,主要症狀為暈脫心悸、煩悶不適、舌淡無苔、脈微欲絕,用益氣固脫法治療,方用獨參湯,即用人參15~30克,水煎服用。

若為血瘀氣閉所致,主要症狀為產後惡露不下或量少,小腹陣痛拒按,心下急滿,神昏口噤,牙關緊閉,雙手握拳,麵色紫黯,舌黯苦少,脈澀;治宜行血逐瘀,方用奪命散,藥用:沒藥3克、血竭3克。

2.藥膳調理:

大蔥糯米粥

【用料】糯米適量,大蔥連須數根。

【做法】糯米淘淨,煮粥,將熟時,入蔥,再沸;一日一劑,分2~3次溫熱服。

【功效】散寒通陽,安胎止血,適用於產後血暈等症。

芎歸屈頭雞

【用料】屈頭雞(即至蛋中已死亡之雞仔)2~5隻,川芎5克,當歸9克。

【做法】將屈頭雞去殼,毛和腸髒洗淨略切,與川芎,當歸用加水,燉熟後飲湯食雞。

【功效】補虛養血,適用於產後失血過多,頭昏眼花。

3.運用民間驗方:

醋韭熏法:韭菜切細入瓶中,注熱醋,以瓶口對產婦鼻孔,熏鼻令其醒。

產後發熱宜采取哪些保健醫療措施

此指在產褥期內出現持續發熱,或突然高熱寒戰,或往來寒熱,並伴有其他症狀者;主要病因為感染致毒,血瘀、外感六淫之邪、血虛或傷食。

主要治療措施如下:

1.中藥治療:若為感染邪毒所致的產後發熱,主要症狀為,在產褥期內,高熱寒戰,小腹疼痛拒接,惡露甚多,或是少淋漓,色紫黯如敗醬,煩躁口渴,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宜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用解毒活血湯加減。藥用:銀花,益母草、連翹、葛根、柴胡、積殼、當歸、赤芍、生地、紅花、桃仁、甘草。

若為血瘀所致的產後發熱,主要按症狀為在產褥期間,寒熱時作,惡露不下,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石質紫暗,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方用生化湯加減,藥用:丹參、丹皮、益母草、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灰甘草。

若為外感六流之邪所致的產後發熱,主要症狀為,在產褥期間,發熱惡寒,頭及肢體疼痛,無汗,脈浮,治宜養血祛風,方用劑防四物湯加減,藥用:蘇葉、荊芥、防風、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如果外感風熱之邪偏重者,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舌尖邊紅、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疏風清熱,用銀翹散加減,藥用:荊芥、豆豉,薄荷、銀花、連翹、桔梗、甘草、竹葉、牛蒡子、蘆根。

若為血虛所致的發熱,症見產後失血過多,頭暈目眩,心悸少寐,脈虛細而數治宜種,益氣血,方用八珍湯加減,黃芪、當歸、血藥、熟地、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若為傷食所致的產後發熱,主要病症為不思飲食或壓食,脘腹飽脹,吞酸暖腐,口幹口臭,苔厚膩,脈儒滑,宜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用保和丸加減,藥用:雞內金、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2.藥膳調理:

蟲草燉蟶幹

【用料】冬蟲夏草30克,蟶幹60克。

【做法】將蟲草經水浸泡片刻後略洗,與蟶幹同放燉罐中,加水750毫升,先用棉紙封於燉罐口,再加上蓋,使氣體不外散,燉三小時。

【功效】滋陰,清熱,除煩,適用於產後虛汗發熱,盜汗等症。

桃仁蓮藕湯

【用料】桃仁10克,白藕50克,鹽適量。

【做法】桃仁去皮夾,研細;藕去節,洗淨切片,二味加水500毫升,黃湯,調入鹽或糖,吃藕飲湯;日一次。

【功效】涼血,活血化瘀,適用於產後血瘀發熱。

地丁敗醬糖茶

【用料】紫花地丁、蒲公英、敗醬草各30克,紅糖適量。

【做法】前三味加水500毫升,煎取400毫升,加紅糖適量,每次200毫升,日二次。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產後感染發熱,癰腫瘡瘍等諸熱症。

運用驗方

(1)紫花地丁、蒲公英、敗醬草各30克,紅糖適量,水煎服。

此驗方適用於感染邪毒所致的產後發熱。

(2)桃仁10克(去皮夾研碎)啟藕250克,洗淨煮湯,加紅糖及鹽少許調味吃,一日一次。

此驗方適用於血瘀所致的產後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