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糖茶
【用料】益母草6克,紅糖15克,茶葉3克。
【做法】用開水煮15分鍾,代茶飲。
【功效】活血化瘀,適用於產後隱隱作痛,喜按,惡露量少色淡,頭暈耳鳴,脈虛細。
蘇木煲雞蛋
【用料】蘇木6~12克,青殼鴨蛋1~2個。
【做法】將鴨蛋洗淨,煮熟,去殼,入鍋,加蘇木同煮30分鍾,飲湯食蛋。
【功效】活血祛瘀,清腫止痛,適用於產後流血過多或產後血瘀腹痛,惡露淋瀝不盡。
燜地筍
【用料】地筍30~60克,食油、鹽少許。
【做法】地筍洗淨,斜切成塊。炒鍋放油燒熱,放少許鹽後,入地筍煽炒,加水適量;小火燜熱,一日分作二次食。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適用於產後瘀血不盡,心腹疼痛,衄血,吐血等症。
紅蘭花酒
【用料】紅蘭花30克,酒2000毫升。
【做法】將藥入酒內,煎至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功效】活血化瘀,適用於一切風邪,如婦女產後,風邪浸入腹內,擾亂腹內氣血,使氣滯血瘀,發生腹中刺痛。
3.運用民間驗療:
方一:芥菜子10克,白蘿卜子6克,五靈脂10克,紅糖3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
方二:茄子葉15克,當歸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
產後防病有何良方
中醫認為“婦女以血為用”,婦女產後的生理病理變化與血有著密切關係。產婦分娩時由於產道損傷出血以及產後腹腔壓力的突然改變,會使氣血耗損,宮縮無力,惡露排出不暢,機體處於不適應狀態,嚴重者可出現頭昏眼花、心慌氣短、困乏無力等。為此,調治產後氣血,加速產後宮縮,清除宮腔瘀血,是防治產後並發症之關鍵。清代名醫傅青主認為;婦女產後由於宮腔惡露不盡,體內新血難生,機體也就難以及時恢複,是產後發生其他疾病之根源。故產後宜服生化湯: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14粒(去皮尖衝碎)、炮薑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溫服,一日一劑連服3天。方中的當歸甘溫無毒,為主藥,當歸、川芎、桃仁合用,能生新血,活氣血,化瘀血,潤腸通便,炮薑溫經散寒,炙甘草補中益氣。根據臨床經驗和現代藥理分析,生化湯是生血活血,加速宮縮,清除宮內惡露,恢複產婦健康,防治產後並發病之有效良方。
產後惡露不行宜采取哪些保健治療措施
此指胎兒娩出後,胞宮內的瘀血和血液滯留不下,或下之甚少的病症;其病因為氣滯,寒凝,或氣血病虛所致,主要治療方法如下:
1.中藥治療:若為氣滯所致的惡露不行,主要症狀為產後惡露不下,或雖下不暢、小腹脹痛、胸脅脹滿、納果食少、脈沉弦、治宜調氣活血、方香艾芎歸飲;藥用:香附、焦艾、延胡索、當歸、川芎。
若為寒凝所致的惡露不行,症為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畏寒肢冷,唇舌淡白,脈沉遲,治宜溫經散寒還瘀,方用小腹逐瘀湯,藥用:當歸、川芎、赤藥、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沒藥、小茴香、幹薑、官桂。
若為氣血藥虛所致的惡露不下,主要症狀為產後惡露不行,或雖下量少而又忽然終止,小腹墜脹,頭暈耳鳴,神症乏力,脈微細無力,治宜補氣養血,方用十全大補湯,藥用:人參、肉桂、川芎、地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當歸、白芍。
2.用藥膳調理:
米酒蒸螃蟹
【用料】螃蟹數隻,米酒1~2湯匙。
【做法】將螃蟹洗淨,盛碗內,隔水蒸,將熟時加入米酒,再蒸片刻,飲湯,食蟹肉(可蘸熟油、醬油、味精等調味品)。
【功效】化瘀活血,滋骨養陰,適用於產後惡露不暢,瘀血腹疼。
3.運用民間驗方:
用生藕500克,搗汁燉溫服。
或用丹參60克,酒炒或童便炒或薑汁炒,研細末早晚服,每服9克,忌食腥酸食物。
此外,產婦還要注意防受寒,重保暖,下肢可溫敷,以溫通氣血。
產後眩暈宜采取哪些保健醫療措施
此指分娩後,出現頭暈眼花,不能坐起,或者心下滿悶,惡心嘔吐,甚則不省人事,可由血虛氣脫或血瘀氣閉所致,主要治療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