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產後防病(1)(2 / 3)

乳腺發炎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乳汁的淤滯;二是化膿性細菌的感染。哺乳期乳腺分泌大量的乳汁,若乳管不通暢或喂奶時未將乳汁吸盡,乳汁就會積聚在乳腺內形成小乳凝塊,利於病菌的生長繁殖。初產婦乳汁分泌旺盛,缺乏哺乳經驗,易造成乳汁淤滯;初產婦乳頭皮膚較薄嫩,容易破傷。加之產後由於分娩時體力的消耗,致體質較虛弱,抵抗力降低。此時若有乳頭皮膚皸裂、破損,或局部衛生注意不夠,病菌很易侵入乳腺。有的母親喜歡躺在床上喂奶,甚至讓嬰兒口含乳頭睡覺,這樣更容易造成乳汁排出不暢和使細菌有了可乘之機。民間稱急性乳腺炎為“吹乳”,認為是嬰兒將口裏的“熱氣”(嬰兒口腔的細菌)吹進乳房而發病,便是這個道理。

以下幾點是預防急性乳腺炎的有效方法:

1.重視喂奶前的準備:快做母親了,應做些哺乳的準備工作。最好在臨產前一星期起,常用熱毛巾、肥皂水、淡鹽水洗擦奶頭,讓奶頭皮膚鍛煉得較堅韌。但不宜用酒精擦洗,因酒精會使皮膚變脆,容易皸裂。發現奶頭凹陷的,要經常將它提出來,便於嬰兒吸吮。

2.注意喂奶的方法:喂奶以坐式為好。且要定時,每次以15~20分鍾為宜。吸完奶汁吸出或用手擠出。喂奶前後都要保持乳頭的清潔。不讓嬰兒含著乳頭玩、睡覺。

3.及時處理乳頭皮膚破損:乳頭皮膚破損時,一般可搽1%紫藥水或四環索軟膏。

如有皸裂或小潰瘍致吸疼痛者,可暫停哺乳數天,並用3%硼酸水洗奶頭,或塗〔920〕軟膏,或塗次碳酸鉍蓖麻油。同時每日將奶擠出或用吸乳器吸出。也可以在乳頭上套一個橡皮奶頭再行喂奶。

4.乳房肥大者,可用寬布兜將乳房托起。如果出現乳管不通、乳房發脹發硬、陣陣抽痛,可進行乳房按摩、順理、將淤積的乳汁擠出。同時注意是否有炎症存在,如有,要抓緊治療。

產後如何預防頸背酸痛

產婦在哺乳後,常感到頸背有些酸痛,隨著喂奶時間的延長,症狀愈加明顯,此謂哺乳性頸背酸痛症。發生的原因:

首先是產婦不良的姿勢。一般乳母在給嬰兒喂奶時,都喜歡低頭看著嬰兒吮奶,由於每次喂奶的時間較長,且每天數次,長期如此,就容易使頸背部的肌肉緊張而疲勞,產生酸痛不適感。此外,為了夜間能照顧好嬰兒,或為哺乳方便,習慣固定一個姿勢睡覺,造成頸椎側彎,引起單側的頸背肌肉緊張,導致頸背酸痛的產生。

其次是女性生理因素與職業的影響。由於女性頸部的肌肉,韌帶張力與男性相比顯得比較弱,尤其是那些在產前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的女性(會計、打字、編輯、縫紉),如果營養不足,休息不佳,加上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在哺乳時就更容易引起頸、背、肩的肌肉、韌帶、結締組織勞損而引發疼痛或酸脹不適。

還有自身疾病的影響。一些乳母由於乳頭內陷,嬰兒吮奶時常含不穩乳頭,這就迫使做母親要低頭照看和隨時調整嬰兒的頭部,加之哺乳時間較長,容易使頸背部肌肉出現勞損而感到疼痛或不適。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頸椎等病,也會加劇神經受壓的程度,導致頸背酸痛,以及肩、臂、手指的酸脹麻木,甚至還會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表現。

在明白頸背酸痛的原因後,即可找出預防此痛的措施。如及時糾正自己哺乳時的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哺乳;在給嬰兒喂奶的過程中,可以間斷性地做頭往後仰,頸向左右轉動的動作,夜間不要習慣於單側睡覺和哺乳,以減少頸背肌肉、韌帶’的緊張與疲勞,平時注意適當的鍛煉或活動。另外,要防止乳頭內陷、頸椎病等疾患,消除誘因。最後,要注意頸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電風扇直接吹頭頸部;同時,要加強營養,必要時,可進行自我按摩,以改善頸部血液循環。

產後多汗宜采取的保健醫療措施有哪些

此指新產後因氣血虛弱,腠理不密,汗出較多,日久不止。主要病因有氣虛、陰虛,治療方法如下:

1.用中藥治療:若為氣虛所致的汗出,主要症狀為產後汗出惡風,動則更甚,四肢不溫倦息乏力,脈細弱,治宜補氣固表,禦風止汗,方用正屏風散加減,藥用:防風,當歸,生白藥,黃芪,白術。

若為陰虛所致的汗出,主要症狀為產後多汗,睡中即出,醒後自止,憂煩熱,麵色潮紅,紅少苔,脈細數,治宜養陰畜氣,生津欲汗,用生脈散加減,藥用,人參10克,麥冬15克,玉味子6克冰煎服。一日二次。2.藥膳調理:

羊肚黑豆粥

【用料】羊肚1個,黑豆50克,黃芪40克。

【做法】將羊肚剖洗幹淨,細切。每用100克與黑豆、黃芪共煮為粥,日服二次。

【功效】健脾蓋氣、固表止汗,適用於虛產後自汗。

煆龍骨粥

【用料】煆龍骨30克,糯米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煆龍骨搗碎,入沙鍋內加水煎一小時,澄清去渣取什,入糯米,加水,調入紅糖,黃稠粥,早晚空腹溫熱食,五天為一療程。

【功效】適用於產後虛汗不止,盜汗,自汗,崩漏等症。

3.用驗方治療:用浮小麥10克,黃芪5克,麻黃根15克,疾草5克,水煎,一日二次。

或用玉米芯30克,切碎,水煎取汁,加糖,代茶頻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