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保健
所謂產褥期,是指產婦自從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到全身器官(除乳房外)恢複至非妊娠狀態,其時間約需6~8周。做好這段時間的保健,不僅關係到產婦的正常恢複,而且對新生兒的健康成長也有密切的關係。相反,若產婦產褥過程不正常,沒有足夠精力照顧嬰兒,必然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或是新生兒不健康,這樣即會消耗產坦更多的精力和體力,從而影響產婦的健康。
產褥期婦女的生理特點
若要做好婦女在產褥期的保健,首先要對產褥期婦女的生理特點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製定養生保健計劃。
1.子宮
當胎盤排出後,子宮體即收縮至兒頭大,呈前後略扁的球形,重約1千克,約17厘米×12厘米×8厘米大小。宮底在臍下1~2橫指,產後子宮各對韌帶呈鬆弛狀態,因此極易移位,特別在產後第一天當膀胱充盈時常易將子宮向上向右推移直至右肋下。以後隨著子宮肌纖維迅速變小,水腫充血消退,子宮逐漸縮小。產後第一天子宮底在恥骨上12~15厘米,5天時在恥骨上7~10厘米,12天入盆,在腹部已不能觸及。子宮的重量在產後第一周末減至500克,第二周末減至350克,8周時達正常子宮的重量即60~80克。對於產婦來說產後要注意觀察子宮收縮情況,產後14天內,子宮收縮時,可從腹壁外摸到又圓又硬的子宮體,同時產婦感到下腹痛。如果子宮收縮不好,則宮體軟而不具體,陰道出血量也較多。要注意宮腔是否有積血。可按摩子宮底,把積血排出。
2.子宮內膜的變化
胎盤和胎膜從蛻膜海綿層外部與子宮壁分離而娩出。留下來的海綿層則厚薄不一,遺留的蛻膜組織的表麵部分經過玻璃樣及脂肪性變,然後從惡露中排出,基底部則經過再生而形成新的子宮內膜功能層,在產後10天官腔內其他部分均有新生的子宮內膜生長。
胎盤剝離的創麵收縮很快。開始時約直徑7.5厘米,為一突出的毛糙麵,14天時直徑縮到35毫米,6周後直徑約24毫米,仍稍突出,但表麵不粗糙。
產後陰道排出的分泌物內含有血液、壞死的蛻膜組織及黏液等,稱為惡露。惡露分為3種,產後最初3~7天為“血性惡露”,量多,色鮮紅,含血液、小血塊和少量壞死的蛻膜組織。以後逐漸變成“漿液性惡露”,其顏色較淡,內含血液較少,但含有大量宮頸和陰道排液以及細菌。產後兩周左右,變成“白惡露”,其內含有大量白細胞、蛻膜細胞。表皮細胞和細菌,呈淡黃色,量少。惡露一般在產後3~4周幹淨,產婦每天要注意觀察惡露的量、顏色和氣味。若惡露色汙或有臭味,都提示有感染情況,必須及早診治。
3.子宮頸
在分娩結束時前壁較薄,皺起如袖口,鬆弛,水腫,呈紫色,1厘米厚,3~6厘米長,18小時內很快縮短,變硬,恢複正常形狀。第3天時能容2指,12天時僅能容1指,內口關閉,產後4周外口關閉;但頸口形狀由原來的圓形(產型)變為橫裂型(已產型)。
4.外陰與陰道
分娩後處女膜因撕裂而成殘缺不全的痕跡,為處女膜痕。會陰受壓迫撕裂或切開,而有充血和水腫朋道壁黏膜皺襞消失,彈性鬆弛,陰道口張開。盆底周圍組織鬆軟,2~3周後才逐漸恢複。在產褥期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對於內衣、褲、褲衩和床墊要勤洗勤換,月經紙和月經墊要盡可能消毒。宜用溫開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外陰。如外陰有傷口者,每次大便後也應進行擦洗;若會陰傷口腫脹疼痛,可用、50%硫酸鎂濕熱敷;會陰傷口如已感染化膿,要及時擴創引流,這樣有利於傷口的愈合。
5.乳房變化
即分娩後2~3天乳房增大,變堅實,局部溫度增高,開始分泌乳汁。
國內外一些研究資料表明,開奶宜早。最好在嬰兒出生後1~2小時就進行哺乳。因為通過嬰兒吸吮,刺激乳房,能增加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充盈。如果這時失去哺乳的機會,乳房將明顯增大、變硬,並有脹痛感,正如俗話所說,“奶給憋回去了”,乳汁就會越來越少。目前,有不少醫院產後不抱奶,而喂牛奶,認為這樣既省事,又省力,還可避免交叉感染。殊不知,這樣做對增加母乳是不利的,對嬰兒來說也未得到充足而理想的最佳食品——母乳。
為了保證母子的健康,在有些情況下是不宜母乳喂養的,如母親患有嚴重的心髒病、腎炎、肝炎和結核病,或產後出血過多,有嚴重的貧血或急性傳染病。
上述情況,母親不宜堅持喂乳,因為那樣會加重機體的負擔,不利疾病的痊愈,甚至引起嚴重的並發症。若母親患感冒發熱,或喂奶後嚴重嘔吐者,也應暫停哺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妊娠合並心髒病患者,產後1~3天內,由於回心血量增加,仍容易發生心力衰竭,哺乳時,脹大的乳房壓迫心贓,更加重心髒負擔,所以不宜哺乳。
在停止哺乳期間,要注意按時將乳汁吸出來,不要使乳房過脹,不然就會反射性地引起乳汁分泌減少或回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