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孕期保養與保健(14)(1 / 3)

對待情緒較緊張,疼痛較劇,煩躁不安的產婦,如子宮口擴張不大,產程進展緩慢的,可適當給以鎮靜劑以緩解陣痛。

在分娩初期,對胎心情況,每兩小時聽一次。子宮收縮緊時改為1/2~1小時聽一次,若胎膜已破,則應立即聽取胎心音,以便及時發現臍帶脫垂。正常的胎心音,每分鍾140次左右,規則而響亮;如每分鍾快於160次或慢於120次,或者由強轉弱,或節律快慢不一,應立即給產婦吸氧並用靜脈注射50%葡萄糖40毫升,維生素C100毫克和尼可刹米0.375克,一般胎心音應在陣縮間隙時聽取,每次聽1~2分鍾。

正常孕婦血壓可四小時測一次,並作一次肛門檢查,但經產婦每二小時查一次,肛查次在宮縮時檢查,此時易查清楚。

臨產以後,產婦應2~4小時排尿一次,以免膀胱充盈影響子宮收縮及胎頭下降。

在第一產程中,如果胎膜未破,可以在室內輕微活動,若胎膜已破,也就是已經破水了,就應該臥床休息,防止臍帶脫垂。

此外,要注意胎先露之性質,高低,若為頭位,可能到圓而硬、表麵光滑的胎頭,若為臂位,可觸到較寬而軟的臂或腿,有時可觸到高低不平的胎足。

在整個產程中,都應注意產婦的營養,熱天更應注意水分攝入情況,要鼓勵產婦分娩前進食,避免因不必要的緊張引起脫水、乏力、衰竭等而影響產力。

第二產程的經過和處理是怎樣的

此為產程中一個關鍵時刻,也是產婦主動參與最多的一個階段。此階段產婦正確運用腹壓非常重要,可對第二產程的順利完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產程,子宮收縮的強度已經到達最高峰,所以,羊膜也常常在這個時候破裂,同時有胞漿水流出來。由於胎兒下降到骨盆底,壓破直腸的關係,產婦常有要大便的感覺而不由自主往下進。屏氣可以增加腹內胎兒的娩出,不過,要進得法,當陣縮來時,產婦用手抓住床兩邊的帶子或把手,把屈起的兩腿分開,吸一口大氣進住,像解大便一樣用力往下掙,進氣時間越長越好,等陣縮過去後,立刻爭取時間休息,以保持精力,配合下陣宮縮時用力。

在屏氣時,臂部要固定在產床上,不要上翹,更不要扭動,協助接生人員保護會陰,以免發生裂傷。宮縮時不要大喊大叫,以免消耗體力,且會引起腸管脹氣,當胎頭快要娩出時,聽從接生人員的要求,不要再猛然用力,而是張大嘴哈氣,便於胎頭慢慢娩出。

胎兒娩出後,注意用左手清除新生兒的口鼻,喉部羊水和黏液,使呼吸道通暢,一般娩出1~2分鍾內即會啼哭;待臍帶搏動停止後,在距臍根10~15厘米處用兩把血管鉗將臍帶夾住,同時在兩鉗之間剪斷臍帶,然後再進行其他處理。

第三產程的經過和處理是怎樣的

本產程的長短,直接關係到產後出血量的多少。當胎盤剝離慢或剝離後停留在子宮腔內時間長或部分剝離部分不剝離,都可能引起產後出血。因此,接生者應仔細地觀察胎盤剝離的跡象,及時正確地幫助排出。

當胎盤娩出後,經檢查軟產道沒有裂傷再縫合好側切傷口,整個分娩過程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此時,產婦還不能立刻回病房,要在產房繼續觀察1~2個小時,主要是觀察子宮收縮情況,了解有沒有出血過多,會陰血腫血壓高、休克、虛脫等情況,所以,在觀察期間,產婦應該好好休息,如果有什麼不舒服,比如劇烈腹痛、外陰劇痛使肛門墜脹、頭暈心慌、出冷汗等,應及時向醫生、護士報告,不要自以為生完孩子必然有不舒服麵忍耐著導致病情的延誤。

胎位不正宜采取哪些保健措施

婦女妊娠後期常見的飴位不正一般是指臀位和橫位兩種:

臀位:胎兒臀部或下肢位於產婦骨盆入口,胎頭在子宮底部稱為臀位,占分娩總數的3%~4%。臀位分娩是臀部先出,胎頭後出,易發生產程延長。甚至會引起胎兒宮內窘迫,造成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嬰兒骨折等,胎兒死亡率比正常頭位先娩出者高3~8倍。妊娠30周以前因羊水相對較多,胎位還不固定,此時發現是臀位不必急於糾正,大都會轉成頭位。妊娠30周以上仍為臀位,又無別的原因,則應矯正胎位。在醫生指導下做膝胸臥位,每日早晚一次,每次15分鍾,7至10日為一療程。做前排空小便,放鬆褲帶,前胸貼床,雙膝跪在床上,臀部抬高,頭偏向一側。這種方法使胎臀退出盆腔,借助於胎兒重心改變,增加轉為頭位的機會,心髒病、高血壓患者不宜采用。此外可用艾條灸“至阻穴”,每次灸15分鍾,每日二次,灸後配合膝胸臥位,效果更好。上法無效,也可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做“外倒轉術”。

橫位:胎兒橫臥於母體骨盆入口處之上,是一種危險的異常胎位。分娩時胎兒頭和胸部同時擠入骨盆口,因周徑太大,足月胎兒難以分娩,易引起胎兒宮內窒息、產婦子宮破裂,對母嬰生命威脅很大。為預防橫位,應加強產前檢查,發現孕婦腹部外形呈橫橢圓形,子宮底位置較低,腹部一側摸到胎動,另一側摸到胎臀,胎心音在臍周最清楚就是橫位了。發現後要及時糾正,一般也運用胸膝臥位或由醫生做外倒轉術,如果臨產時仍為橫位,此時隻要胎兒存活,就必須行剖宮產術,確保母嬰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