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四章: 曆史的拐點 (結局篇)(2 / 2)

趙鼎繼相,王庶在樞府,兩人依舊想收奪武將兵權。

他們將各大將部下的偏裨將佐委以重任,加以擢升,以此分散各大將的兵權,達到化整為零的目的。

他們的實驗對象是張俊,但因為秦檜回來了,趙鼎、王庶相繼罷官,這一次收兵奪權行動還沒來得及展開就無疾而終。

有第一、第二次,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

從這個角度看,罷免張俊、韓世中和嶽飛等三人的兵權,其實是當時社會的主旋律,是遲早都會發生的事情。

問題在於,尊文抑武、以文製武的製度,真的那麼合適嗎?

......

毫無疑問,宋朝是中國在古時的一個巔峰的時代。

整個社會的科學發展水平,國家和人民的富裕程度,等等,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要說之前的漢唐盛世比不上,後來的明清兩朝更是大大不如。

誠然,之所以有宋朝一代的興盛,是李家唐朝多年以來對世界的開放和包容的延續和結果;但是,宋朝孱弱的軍事力量與她那超高的國民生產總值,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無論是國家的稅賦收入,國家的人口數量,又或者是國民生產總值,宋朝與契丹遼國和女真金國的比較,其差距相當於如今的美國與墨西哥之比。

也有人用各種各樣的數據來說明宋朝軍隊的強大,比如在西夏戰場的勝利,等等;隻不過,身形龐大的美國居然被弱小的墨西哥倒逼,處處挨打受氣,無論怎樣解釋,都擺脫不了弱者的身份。

其中的原因,就是這個可惡的“以文製武”的製度。

也有很多人把宋朝的孱弱歸咎於缺馬。

缺馬當然是一個劣勢,但是,這絕對不會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冷兵器的時代,沒有任何一種武器或者裝備能夠決定勝利,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於人。

“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

那麼,“尊文抑武、以文製武”的這個製度,又如何導致宋軍軍力的孱弱呢?

宋朝的軍事體質大致可以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的安排,根據《宋史?職官二》中的描述:“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就這樣,整個軍隊的指揮體係一分為三,相互製衡,也相互扯皮。

下層的安排,根據“更戊法”的規定:畿輔與諸州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目的就是以使兵不識將,將無專兵。

這種安排的結果,讓整個軍隊的掌控權歸於朝廷,而不會從屬於某人。

隻不過,朝廷是虛的,皇帝才沒那麼多功夫天天管著管那。

誰也管不了的結果,就變成了誰也不管了。

這種製度,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公有製,或者可以稱之為“官有製”。與天朝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人民公社”和“大鍋飯”相比,非常的相似。

“大鍋飯”的結果,必然帶來機構的臃腫、人員的腐敗、效率的低下,等等。

當宋朝在軍事上的高投入並沒有高產出,反而處處挨打、受製於人的時候,保守和退縮自然成了必然的選擇。

所以,宋朝的軍力與他的經濟實力是完全不相稱的。

......

從建康元年到紹興十一年,時間長達整整十五年時。這在兩宋時期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時間段。

在這個時間段裏,皇室的力量幾近於零,隻能依靠社會習俗和道德的感召力來勉強維持統治。

於是乎,南宋朝廷對於各個武將們的發展隻能聽之任之,隻要你能夠堅持與金兵作戰,隻要你願意打我宋朝的旗幟就行了。

這種放任武將軍官們各自發展的結果,其實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的“聯產承包責任製”。

自己的事情自己才會去用心下功夫。

從建炎元年的一窮二白,建炎四年的“巡山搜海”,到紹興十年的“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隻用了區區十五年時間,南宋朝廷對於女真金國的軍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承包製”。

在這個過程裏,在南宋朝廷的各大軍區之中,並不單單是嶽家軍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了一種百花齊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