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讓孩子在溫暖的家庭中成長(1 / 1)

本章中所介紹到的九個好方法、九個好主意,能夠給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給孩子加滿向前衝的力量。有的時候,請相信,良好的方法是可以改變孩子的許多壞習慣的,沒有不合格的孩子,隻有不合格的家長!

孩子的世界很小,在孩子成人之前,家庭就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一個環境。如果這個環境充滿著愛和溫暖,洋溢著關懷和希望,那麼孩子就會得到最好的影響和教育。如果這個環境充滿著嫉恨和謾罵、猜疑和絕望,那麼孩子起步便會變得遲疑和無助。所以說,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心理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家庭氣氛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氣氛緊張、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裏,父親和母親常常是煩惱不安、性情暴躁、言語粗魯,對長輩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對於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賴父母的兒童來講,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容易因為父母情緒不對而情緒緊張。孩子長期處在這種情緒中,又缺少溫暖和關愛,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質。此種環境極易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麵影響。

(2)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嚴厲管教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須一切聽從家長,信奉“棒子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傳統觀念。其實,長期處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賴、神經質的心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有些幼兒可能變得更加依賴無主,有些則可能變得更加反抗、暴烈。還有一種是自然成熟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過問的教養態度。這種忽略型家庭中的兒童往往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與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形成富於攻擊、冷酷、自我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複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

(3)家庭情感溝通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情感溝通是家庭心理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良的溝通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不利。

①指責埋怨型溝通。指責埋怨型溝通是指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問題最終並未真正解決。家庭未了結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悶或緊張甚至危機四伏。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要不逆來順受,要不逆反、攻擊性強。

②遷就討好型溝通。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缺乏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養成一些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點。孩子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隻要父母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

③嘮叨囉嗦型溝通。嘮叨囉嗦型溝通主要表現在母親以及一些過於瑣碎的父親身上。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父母不太關心別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是表麵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但信息根本沒有交流,反而會造成孩子出現逆反和抵觸的心理。

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營造溫暖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簡況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