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而每個故事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故事可以在勤奮好學、自強自立、誌存高遠、誠實善良、團結友愛、寬宏仁愛、機智勇敢、忠誠守信、謙虛謹慎、樂觀向上等多方麵為家長提供素材,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進行針對性教育。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樣講故事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呢?講故事是培育天才的搖籃,許多文學家、科學家都是在這個搖籃中長大的。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從小家境貧寒,上不起學,是他的祖母在他童年的時候,給他講了大量的故事,對他啟發很大。
講故事前,要認真閱讀,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明確要對孩子進行哪方麵的教育。講述的速度,要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而定,太快,容易使孩子聽後不留印象;太慢,又容易造成孩子情緒疲舀,分散注意力。講述要生動,就要把握好抑揚頓挫,做到繪聲繪色,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語調和表情,必要時用手勢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及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
講述故事時要注意孩子的表情和情緒變化。孩子表現出不感興趣時,不要批評孩子,也不要強迫孩子聽,可以暫停或提出一些問題,可以問:“媽媽剛才講到哪裏了?”把孩子的思緒拉回來。千萬不要不管孩子聽不聽,孩子聽懂了沒有,就一口氣講完一個故事完事。
要求孩子複述故事的時候,應該在講述前就告訴他。當孩子複述有困難時,可重複講述一遍,或困難時媽媽自己講,容易的地方由孩子講;或媽媽講一段,孩子講一段;故事中有不同角色時,媽媽與孩子可以分工,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也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每當講完一段故事後,媽媽要把故事中的道理簡明地告訴孩子,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有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聽故事。他們常常纏著父母說:“講故事!講故事!”講故事,是啟發孩子分辨是非、通曉某些道德觀念、克服不良習慣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孩子纏著父母講故事,是求知欲強的表現,父母不應放棄這個教育孩子的極好機會。孩子經常聽父母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會越來越懂事。父母講故事,目的是要使孩子明白道理。所以,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接受能力和需要克服的弱點、缺點,從兒童書刊、雜誌中選擇故事。有時孩子暴露出的問題,沒有現成的故事可講,父母可以編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故事講給孩子聽。
對幼小的孩子,可以反複地給他們講些簡短的故事,也可以講些孩子們生活上的事情。因為他們總是把故事中的主人公當作他們自己,所以他們不會因重複而不耐煩。對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講些童話故事。因為他們除了認識周圍的人以外,還逐漸認識了一些動物和植物,以及天體中的月亮、太陽,並且把這些當作人來看待。因此他們對童話故事格外喜愛。
孩子聽故事總是關心和同情故事中的人物,所以講故事要有圓滿的結果,使孩子感到滿足。不要讓孩子傷心,即使有的故事必須有些曲折,也不應使孩於過分難過。
家長講故事要講究一點藝術。語言要生動活潑,聲調要有高有低,麵部要富於表情。這樣,既能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又能借此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在講到情節的驚險處或主人公陷於危難的時候,可以停下來,讓孩子判斷和推想一下情節是怎樣發展的,主人公的結局是什麼。
孩子聽完故事,向父母提出這是為什麼、那是怎麼回事時,父母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所傳達的的道理和意義。還可以讓孩子複述故事的主要情節,這樣能夠幫助孩子鍛煉記憶,提高概括能力。
孩子有時聽完一遍後,還央求父母再給講一遍,這時,父母要有耐心,可以讓孩子複述,父母在一旁聽。還可以引導孩子扮演故事中的正麵人物,用形象的表演來表現故事的情節。這能夠激發孩子的勇氣,又可以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