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1 / 3)

我國兒童的心理發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造力低於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創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個誤區:對於孩子,大人們“關注成功重於失敗,關注物質需求重於精神需求,關注學習結果重於學習過程,關注智力因素重於非智力因素,關注‘是什麼’重於‘為什麼’,關注外顯行為重於內隱心理,關注共性問題重於個性問題,關注單向說教重於雙向交流”。這八個誤區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孩子包辦一切且過分地關注孩子表麵的東西,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給孩子搭建發展創造力的空間,二是使本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識。現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麵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該求教於心理醫生。

我國兒童的心理健康標準:①智力發育正常。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②穩定的情緒。心理健康的兒童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麵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③正確認識自己。兒童自尊、自愛、自重,他們既能客觀評價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把握自己。④良好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兒童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⑤穩定、協調的個性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對穩定的、協調一致的個性係統。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製力。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

1.兒童心理問題原因

(1)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家庭是少年兒童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否是影響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父母的期望,這種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出現問題。一種態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麵訓斥、打罵,要求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子女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鬱、孤僻、退縮、逆反心理。第二種態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傷和失落感。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由於缺乏父愛或母愛,產生消極情緒,不愛學習,敵視同學等。由此可見,家庭破裂會使少年兒童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衡。

(2)兒童自身弱點的不良傾向:人的心理是由各種心理成分組成的一個多層次、多側麵的統一體。處在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期的少年兒童,獨立性與依賴性同在,自覺性與幼稚性並存,他們一方麵發現新的自我,要求獨立自主;另一方麵又表現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們年齡小、閱曆淺、知識少,不善於用理智控製自己的情緒,感情不穩定。因此,此時期的孩子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境消極因素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不良的心態。因此,少年兒童自身的人格弱點是其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

(3)學校教育失誤的不良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一直受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致使許多學校隻重視學生的智育,甚至以學生的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優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學生具有完美的個性和人格要比擁有智慧和能力更為重要。因為社會用人已不僅僅考核專業技能,卻越來越需要心理素質較好的人才。可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給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而且,學校也存在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正確的問題,有的教師挖苦、諷刺學生,更有甚者打罵學生,對學生不一視同仁,對考分高的學生或家長、有錢有地位的學生另眼相看,對學習成績差或家庭貧困的學生當成另類看待,這也嚴重影響了少年兒童正常心態的形成。

(4)社會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社會對少年兒童的影響因素是十分廣泛和複雜的。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往往使少年兒童在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麵前感到無所適從,這對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害的。社會風氣中的積極方麵如新風尚對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進作用,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會腐蝕少年兒童的心靈,有些少年兒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講究吃喝玩樂,說大話、假話騙人。

2.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表現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無疑,自卑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產生負麵影響,更對一個人的身心兩方麵的正常成長起消極作用。當家長的須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隨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自卑兒童早期表現:①情緒低落。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②過度怕羞。特別是女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如怕羞過度,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③拒絕交朋結友。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或興趣索然,或視為“洪水猛獸”。④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強的兒童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隻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⑤經常疑神疑鬼。自卑兒童對家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別人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長此下去,他們還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責怪自己。

(2)多動兒童: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製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麵。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搖椅子轉身,離位走動,叫喊或講話,引逗旁人,小動作不停如咬鉛筆、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麵具體來說,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渙散,易受環境幹擾而分心,在課堂上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自控情緒的能力差方麵具體來說,表現為幼稚任性,克製力差,易激怒或衝動。情緒不穩,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鬧,脾氣暴躁,常根據瞬間衝動行事,不考慮後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