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習障礙是一組異質性綜合征,指智力正常兒童在閱讀、書寫、拚字、表達、計算等方麵的基本心理過程存在一種或一種以上特殊性障礙,推測是中樞神經係統的某種功能障礙所致。這種中樞神經功能障礙不僅可伴隨終生,也可以合並出現自我行為控製、社會認知、社會交互作用方麵的問題。這類兒童不存在感覺器官和運動能力缺陷,學習困難亦非原發性,係情緒障礙或教育剝奪所致。學習困難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並引起廣泛關注的兒童問題之一,約半數以上的學習困難兒童的症狀會隨年齡增長而緩解或減輕,但有些特殊技能的缺陷可能持續到成年,部分兒童可能繼發品行障礙和出現反社會行為問題。這些孩子出現抑鬱、自殺、人格障礙的幾率也高於一般人群,有必要對這類兒童引起關注,采取特殊的幹預措施。學習困難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學習困難的防治方法應該采取多方麵的綜合措施。
1.學習障礙的原因
形成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非常多,也是這些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結果。
(1)氣質特點:兒童的學習成績與氣質特點密切相關。氣質對兒童的學業可通過活動量、注意力、適應性情緒狀態而影響學習的過程及效果。學習成績好的兒童氣質特點為積極性高,與周圍環境適應良好,會獲得最佳的發展;而適應不良時易出現行為問題。雖然具有偏消極氣質特點的兒童容易與環境發生衝突,但若家長、教師能夠順應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兒童就能獲得較好的成績;相反,不恰當的教育會增加這類兒童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的發生。
(2)遺傳因素:學習困難具有家族遺傳傾向,有明顯的家族性,父係傳給子代的比例是40%,母係為35%,且單卵雙生子同時發生學習障礙的相關性極高。許多學習困難兒童的父親或母親幼時也有過學習問題或其他類似行為問題。遺傳特性往往更易累及語言功能。
(3)兒童大腦損傷:腦損傷能夠改變腦部的某些功能,繼而可能影響兒童的學習和行為。引起腦損傷的因素很多,如嚴重的頭部外傷、意外事故、被撞擊、高熱、腦瘤、脫水及其他疾病(如腦炎、腦膜炎等)。
(4)神經係統結構及功能異常:腦功能異常與學習障礙有明顯關係。這些孩子有輕度腦結構異常、腦血流局部腦電圖輕度異常等。這種孩子存在第三腦室不對稱,左右額葉對稱性異常,腦白質區高吸收者提示腦白質髓鞘化完成延遲。另外還發現,閱讀障礙的患兒大腦半球結構及功能測化方麵異常。
(5)生理上的晚熟及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生理上的晚熟是造成兒童學習障礙的原因。有一些入學過早,生理條件尚未達到學習能力的兒童也容易產生學習障礙,繼而導致一些情感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對於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在注意能力、語言能力和運動能力方麵,低出生體重兒比正常兒童差。
(6)身體疾病:兒童在學校學習是一個艱巨而連續的過程。有的孩子體弱多病,經常缺課,學習內容的連續性間斷,自然會有困難;有些患有慢性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沒有異常表現,也被家長忽略,而導致學習困難;有些經常缺課的孩子體力跟不上,學習壓力大,引起學習能力降低。
(7)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學習困難兒童有明顯的記憶力和注意力缺陷,言語理解、分析綜合能力較差。學習困難、知識不足,而計算能力,以及辦事的速度和準確性能力相對完整。
(8)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失調是由於大腦對器官所得到的信息不能進行正確的組織和分析,以致不能有效運動的現象。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兒童,由於感覺統合失調,其智力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造成學習技能與社會適應等方麵的障礙。
(9)學習動機:學習困難兒童的學習動機偏低,適應性也較差。學習困難兒童往往對學習有不良的態度,學習動機與其認知水平存在著相關。這說明學習困難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其認知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非學習困難兒童的認知水平可能更多地受到學習動機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也就是說,對於學習困難兒童來說,學習動機對認知水平有較好的預測意義。
(10)學習適應能力:適應學習意味著能夠正確對待學習,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掌握了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具備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障礙,完成學習任務的意誌品質,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學習障礙兒童在學習適應性測量中,總分、學習態度、聽課方法、學習技巧、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獨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等方麵均比學習優秀組低。說明學習障礙兒童的學習難度較大,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較多,而教師、家長對這些學生缺乏必要的理解、關注和投入。適應性曆來被認為是與心理、健康水平密不可分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學習適應的本質上也是一種生活適應,因而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係是極其密切的。學習適應性良好者的心理問題及其症狀的表現程度普遍低於學習適應差的學生。
(11)情緒和行為問題: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也是導致學習障礙的因素之一。抑鬱、焦慮和情緒障礙對學習成績具有顯著影響。這些兒童的品行問題、社交障礙、衝動-多動因子分與多動指數顯著高於正常組兒童。他們的智力雖然正常,但在學習過程中不必要的動作過多,易受幹擾,有注意力缺陷,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12)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促發作用,並影響預後。從父母自身素質到對子女的教育、關心和期望,從經濟條件等物質水平到情感支持等精神水平都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父母文化素質較低,提供給學習困難兒童的生活、學習條件較差,給予愛護、關心、情感支持較少,尤其是單親家庭中的兒童得到的愛護和溫暖更少,承受各方麵的壓力更大。這些兒童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成功性、文化性、娛樂性和組織性等方麵較差,矛盾性較高。家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發了學習技能的發育障礙,出現學習障礙。這些兒童常常生活在負性評價的環境中,缺乏榮譽感、價值感和自我信任感。家長教育方法欠妥當,如經常訓斥和打罵,或者放任和寵愛等,常使兒童無所適從,導致心理問題的發展,繼而發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減退,難以正常有效地聽課,做作業,以致學習成績下降。兒童學習困難與家庭環境不良形成惡性循環,一方麵不良的家庭環境促成兒童學習困難的產生,另一方麵兒童學習困難又給家庭帶來壓力和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