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聽覺感不良: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布置的作業;不懂得和別人溝通等。
(5)觸覺過度敏感:在所有的感覺信息中,觸覺刺激的頻度最高,從肌肉關節到全身皮膚,每天都有無數的而且不斷的感覺輸入大腦中。腦幹便需要將這些信息加以過濾,做輕重緩急的調整歸類,很多不重要的信息因而被過濾掉。觸覺敏感度指分布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觸覺統合失調表現為對外界刺激反應較差、害怕陌生、不喜歡與他人接觸。例如,挑食、偏食、不愛吃青菜、對氣味敏感、固執於已取得的經驗、行為刻板、自我意識缺乏、防禦性較差等。表現為容易驚慌、哭泣、膽小、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會拒絕進入教室;吃手、咬指甲,甚至咬人。過分依賴父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或過分緊張;挑食、偏食、厭食;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進行有耐心和恒心的學習。
(6)本體感失調:本體感是兒童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和掌控,以及身體本身對周圍空間距離的準確認知。我們不用看樓梯便可輕鬆地上下樓梯,不用看鏡子也可以用手觸摸眉毛。本體感失調時,本體器官(肌肉、肌腱、關節囊的感受器等)發生障礙,導致笨拙不靈活、四肢運用不自如、站無站相、坐無坐相、身體姿態不良、心情易緊張焦慮、不自信、肌肉鬆弛、模仿動作困難或動作不準確、行動遲緩、懶惰、沒有積極性、做事沒有主見、缺乏創造力等。這些孩子做事消極、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不會係鞋帶、扣紐扣、用筷子、手工能力差;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騎車、跳繩和拍球等。本體感不良的幼兒也會形成嚴重的語言障礙,如發音不正確、口吃、不喜歡說話等。
3.感覺統合訓練的意義
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隻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係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通過一些訓練方法達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體、視覺、觸覺、聽覺的綜合發展,促進身體功能的協調發展,提升心理素質,從而起到矯正感統失調作用。能早期發現感統失調,及時得到矯正,對兒童的成長越有利。如果錯過矯正時機,輕則學業受挫,重則性格分裂,毀其終身。人類學習最重要的並非知識,而是如何吸收、消化、使用知識。學習能力是身體感官、神經組織及大腦間的互動,身體的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官(中耳),透過中樞神經、分支及末端神經組織,將訊息傳入大腦各功能區,稱為感覺學習。大腦將這些訊息整合,做出反應,再透過神經組織指揮身體感官的動作,稱為運動學習。感覺學習和運動學習不斷互動便形成了感覺統合,感覺統合不足便會形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會引發學習上的困難。感覺統合有著教育意義,能夠提高和改善神經係統功能,提高兒童運動能力和協調能力,促進兒童智力發展,促進兒童心理發育,改善不良情緒及行為。
4.感覺統合訓練的目標
感統訓練活動調動了孩子的興趣。他們對感統訓練從陌生發展到今天的熟悉、自信和喜愛。在課上守秩序、按要求、懂禮貌,再任性的孩子來到訓練室都像變了一個人。他們深深地被多彩有趣的訓練場吸引著,即使訓練完畢也依依不舍,這就是小精靈的魅力。提供給兒童感覺信息,幫助開發中樞神經係統;幫助兒童抑製和/或調節感覺信息;幫助兒童對感覺刺激做出比較正確的反應,最終目標是達到提高組織能力、學習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5.感覺統合訓練的原則
訓練當中要讓兒童感到快樂而不是壓力;訓練中兒童是主角,要尊重兒童對感覺刺激的需要和選擇;通過控製環境給兒童以適當的感覺刺激,從而改善其感覺統合能力;使兒童能做出適應性反應,不要教孩子如何做;訓練過程中,給孩子以積極的反饋,並與家長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