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兒童多動症(2 / 3)

3.兒童多動症的判定

作為臨床醫生,常常聽到孩子家長反映,我們家的孩子比較頑皮,活動太多,是否患有多動症呢?活潑、好動、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現在兒童見多識廣,聰明伶俐,愛動腦筋。獨生子女受寵愛有加,都比較任性,缺少自我控製的鍛煉,讓人感到頑皮、淘氣、多動,又任性。其實,頑皮是愛動腦筋的表現。判斷“好動”和“多動”也不是很容易的,作為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觀察孩子生活和學習,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1)判斷注意力是否集中:注意可分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為自然發生的,後者為自覺的、有目的的注意。嬰兒時期以無意注意為主,隨年齡增長,活動範圍擴大,內容增多,動作語言功能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出現有意注意,但幼兒時期穩定性差,易分散、轉移;5~6歲後才能較好地控製自己的注意力,但集中時間約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10~12歲為25分鍾,12歲以後是30分鍾。多數孩子對感興趣的事容易全神貫注,還討厭別人的幹涉,如看動畫片、連環畫、講故事。多動症兒童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渙散,無論玩積木,看畫冊,都不能集中較長時間,對大人說話也不能完整地聽完。如果看所喜愛的“黑貓警長”、“孫悟空”等動畫片,卻能安靜地坐在電視機前1~2個小時。這種興趣愛好證明“頑皮”孩子的注意力能集中相當長時間,應該說沒有多動症。

(2)判斷是否活動過度:活動是否過度,很難用活動程度來判斷。每個人活動的程度不同,一般說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好動些。由於兒童模仿性強,常跟男孩子在一起玩的女孩子也會頑皮些,而和姐姐一起長大的弟弟會比一般男孩子文靜。多動症的孩子有小腦輕微損傷,自我控製的能力弱。這種“多動”往往是不能控製的“亂動”,多動症兒童的行動常沒有明確目的,表現為幼稚、任性、克製力差、一點小事就喊叫哭鬧,脾氣暴躁,做事易衝動而不顧後果。“多動症”的孩子到了醫院門診,到處亂跑,看見什麼都要摸,行為沒有明確的目的性,而且行為表現明顯地幼稚,比其年齡要小。正常好動的兒童做事有目的性,有計劃性,有一定的自我控製能力,不胡亂吵鬧。雖然有時也有“坐不住”的時候,但是“動”有一定的目的。“頑皮”的孩子卻是很聰明的,知道什麼場合可以頑皮,什麼場合不可以頑皮。頑皮起來花樣百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多動症的孩子協調動作差,走路經常發生衝撞,奔跑時常常摔跤。手指活動,如扣紐扣、係鞋帶等動作很笨拙。情緒不穩,衝動任性,小兒經常哭笑無常,做事隨心所欲,遇有不稱心就大吵大鬧。

(3)判斷學習是否困難:多動症的兒童表麵上智力正常,但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動過度而影響學習成績,無論唱歌、背詩、識畫都比其他小朋友學得慢。同時文字書寫潦草難認,分不清左右、顏色、地點的方向,常常把詞、句子念錯或念倒,如上海讀成海上,思路不嚴密,注意力不集中。正常兒童也有注意力不集中,也會寫錯字,算錯題,但更多的事情是可以很好完成的。所以,學習成績有時可以作為判斷多動症的參考,學習不努力,但學習成績很好,也不能認為是多動症。

(4)多動症可以因年齡、性別、個性、環境不同,表現為各種各樣:可以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自我控製能力逐步發育完善,可以自愈。如果家長過於溺愛,百依百順,孩子發展到隨心所欲,情緒衝動,完全沒有控製自己的能力,以至於出現沒有目的地“多動”、“亂動”現象,日久發展成為多動症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