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單純性肥胖是由於兒童熱能攝入超過熱能消耗,造成脂肪在體內過度堆積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世界各國的兒童肥胖率呈不斷增高的趨勢,兒童肥胖已成為全球的一個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人們對兒童肥胖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兒童肥胖對健康具有多方麵影響,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將對兒童的健康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但是,任何一個針對兒童肥胖預防和幹預的對策與措施,都應進行價值評估,而肥胖對兒童健康危害的評價則是最基本的決定因素。兒童肥胖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原因是熱能攝入增加→熱能消耗降低→熱能儲存增加→體脂累積→肥胖。遺傳因素決定肥胖的個人易感性,但個體是否真的成為肥胖,與生活環境因素有關。近年來,伴隨都市化、工業化、生活現代化進程加快,也加速了兒童肥胖的流行。與此同時,群眾的營養健康知識缺乏、兒童的不良飲食生活行為、各種不良社會因素,共同構成了兒童“肥胖易感環境”。
關於肥胖的判定,較傳統的方法是人體測量方法,如身高、體質量、皮褶厚度、腰圍、上臂圍等的測量及一些營養指數的計算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了兒童體重指數標準(BMI),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單位:千克)除以身高(單位:米)的平方。孩子出生時,BMI的中位值為13.1,出生後1年內,體重增加的速度較快,所以1歲時BMI為17,而3歲以後幼兒體重增加速度變慢,所以6歲的幼兒BMI為15.5.按照WHO推薦的身高標準體重法,實測體質量超過身高標準體質量的10%~20%為體質量超標;20%為肥胖,其中20%~29%為輕度肥胖,30%~49%為中度肥胖,50%以上為重度肥胖。
1.肥胖症原因
兒童單純性肥胖的發生是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熱能平衡(熱能攝入與熱能消耗)的任一方有遺傳性或獲得性缺陷,都有可能導致兒童肥胖。遺傳反映的是機體對兒童單純性肥胖的易感性,而多種環境因素則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1)遺傳因素:兒童單純性肥胖往往有家族史,如果雙親均肥胖,其子女肥胖的發生率可高達70%~80%;雙親之一肥胖,其子女有40%~50%發生肥胖。
(2)中國傳統影響:中國傳統就把“胖”作為身體好的代名詞,“胖娃娃”是中國傳統育兒期待的最簡化寫照。在傳統觀念中,隻有“多吃”才能胖,為了有個胖娃娃,家長鼓勵孩子多吃,“吃得多”、“能吃”與身體好等同起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底蘊深厚,但稍微反思一下,就能發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發達主要不在於營養的調配如何合理和全麵,而在於菜肴的色、香、味、形,很少有人說得出它們各自的營養特色。重色、香、味、形,輕營養的觀念使家長沒有注意給兒童提供平衡的膳食,因飲食不均衡而造成的兒童肥胖問題由此越來越突出。
(3)不合理的飲食和不良的飲食行為:膳食攝入熱能過量是肥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兒童膳食營養除了保證生理功能,還要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若這種正平衡長期超限,或源自脂肪的熱能過多,可引發肥胖。偏好於高脂肪、高熱能食品的兒童是難以抵擋味美香甜食物誘惑的,而正是這些兒童最愛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快餐食品、甜點、冰淇淋、飲料等具有高熱能、高脂肪。家長對營養知識的缺乏,認為營養物質越多越好,孩子越胖身體越健康。因此,盡量滿足孩子任何飲食需要,從而導致兒童營養攝入過多,多餘的熱能就轉化為脂肪聚積在體內,形成肥胖。許多家長更喜歡讓孩子自己選擇食品,帶孩子選購食品成為生活樂趣。可想而知,孩子們選擇的食品多是巧克力、甜食、甜飲料等食物。許多家庭和幼兒園鼓勵孩子快速進餐,由於快速進餐能促使胃腸蠕動增快,胃、小腸對食物的排空加快,繼以進食增多。許多孩子在幼兒園吃了晚飯,回到家裏還要和父母同進晚餐,有些家庭晚餐太晚。有些孩子睡覺前還要吃零食和牛奶。孩子睡覺較早,兒童活動減少,熱能消耗減少,長期攝食過多會造成體內熱能蓄積,過剩的熱能轉變為脂肪在皮下或腹腔內堆積起來,日積月累,肥胖就越來越重。
(4)全球化對兒童飲食的影響:全球化首當其衝影響的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包括快餐文化、現代傳媒、知識經濟、高樓密集型住宅等,這些都無形中影響著兒童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首先,洋快餐影響著現代兒童的飲食習慣,以高熱能、高蛋白的食品代替了粗纖維的傳統食品。每到節日,這些快餐廳裏聚滿了充滿稚氣的孩子們。在他們眼裏,這是一種慶賀節日的方式,有的時候也是家長的一種獎勵方式。商家正好迎合兒童的心理,利用各種贈品吸引他們。且不說兒童抵製不了漢堡的誘惑,即使是嗷嗷待哺的嬰兒,幫他們選擇奶粉的爸爸媽媽們也常常被那些宣稱添加了幾十種營養成分的進口奶粉所誘惑,再加之補鋅、補鈣、補鐵等補品、營養品的大肆宣傳,在“寧濫勿缺”的思想指導下,難免會出現營養過剩現象。
(5)商業社會因素:兒童肥胖率的迅猛增長,不完全取決於個人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與導致“肥胖易感環境”的宏觀社會因素有關。隨著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急速提高,強大的市場誘惑,餐廳、零食、糖果、方便食品的廣告宣傳超過了兒童均衡飲食的健康宣教活動。兒童看電視高峰時間播出的食品廣告中,90%屬高脂、高糖、高鹽食品,廣告極大地影響著兒童的食品選擇。
(6)體育鍛煉缺乏:肥胖兒童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很少參加體育鍛煉,在“靜態”中度過每一天,如上學、放學有車坐,回家後坐在那裏做作業,飯後坐著看電視、玩遊戲機,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現代靜態的生活方式使孩子們活動量大大減少,更缺少戶外運動。現在中小學生,尤其是城市中的中小學生普遍缺乏鍛煉,如果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餘的熱能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即增加體重,久之發胖。
2.肥胖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1)兒童心理問題:心理上的影響是肥胖對兒童最廣泛最重要的健康影響。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對於肥胖都具有一定的偏見,認為肥胖是懶惰、笨拙、缺乏自製的表現。由於體形影響,動作的不靈活,肥胖兒童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麵表現往往落後於正常兒童,易受到別人的歧視。肥胖兒童常被別人取笑,同伴關係差。因此,肥胖兒童較非肥胖兒童具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而且肥胖女孩往往較肥胖男孩發生心理問題的危險要大。心理問題常導致肥胖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及活動、社交及學習能力降低,常表現為內向、抑鬱、焦慮及分裂樣行為增多。肥胖兒童的自我評價得分顯著低於體重正常兒童,與肥胖程度有顯著相關性。自我評價過低或是行為問題通常都與肥胖聯係緊密,並且這種心理上的問題隨著年齡而增長。一般認為,肥胖程度越重,對智力的影響越大,而輕、中度肥胖對兒童智力的影響則不顯著。肥胖後一方麵由於體型變化、體力下降,以及肥胖後的各種令人難堪的症狀,易受同伴取笑,所以常感到自卑,害怕被人瞧不起,在他人麵前缺乏自信,久而久之會造成自卑、孤獨、不合群及膽怯等,嚴重時可產生社交恐懼症,影響兒童正常的心理發育;另一方麵,肥胖可能導致兒童對周圍環境或人不感興趣、少言寡語等,嚴重時可導致抑鬱症。這些心理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兒童就可能會通過暴飲暴食來緩解心理問題,這樣更加重了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