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隔代家庭教育(2 / 3)

(3)飲食習慣:多數祖輩是從艱苦的生活中過來的人,他們生活節約,多數都是在家吃飯,可以培養孩子在家吃飯習慣。有些家庭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做飯,就帶孩子外出吃飯,如快餐等,不僅高熱能、高脂肪,同時也給孩子養成外出吃飯習慣,不願在家吃飯,偏食等問題。在現代社會,年齡差異越大,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差異越大。老人很難從科學的角度上認識飲食中的營養成分,認為孩子吃飽了就行,而且希望孩子吃得越多越好,越胖越好;也有些老人習慣用嘴喂孩子,用手拿食物,這些不良習慣很容易傳給孩子。

(4)教育問題:隔代撫養家庭的祖輩也自然要承擔兒童教育問題。而現代社會,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兒童教育更為重要,也是從小開始。對於有知識的祖輩,修養良好、人生閱曆豐富的老人,他們不僅有知識,也有教育經驗,也更有耐心,這樣的“隔代教育”不會比父母教育差。但是,有不少老人知識老化,思想相對比較僵化,教育方法比較傳統。他們落後的教育模式就會影響孩子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導致孩子缺乏創造性思維與發展性思維的意識。也有不少祖輩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對比較陳舊,他們還可能在無意識間傳遞給寶寶一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約束孩子的思維,妨礙孩子個性發展。兒童教育應該是學習與娛樂相聯係,從娛樂中學習,從快樂中思維。現代兒童更活潑、勇於創新,更喜歡各種探索活動。老人們的養育和教育觀念相對傳統,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穩當當不出格,不善於運用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於孩子因好奇心而表現出的“破壞”、“冒險”等行為,總是急著製止,缺乏引導。多數老人隻會講老舊故事,不會講新的、現代的故事,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動漫、什麼是變形金剛。對於較大兒童開始用電腦、遊戲機學習娛樂了,老人不僅不能給予孩子教育,更不能參與孩子的學習。所以,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接受新知識慢,反應也不靈敏,不利於培養創新精神。隔代撫養過程中,兒童教育方麵是祖輩與父輩最大的分歧。

(5)心理問題:在0~7歲階段,是孩子性格形成和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需要孩子做事善始善終,不弄虛作假,實事求是;有良好的為人處世和接人待物的習慣,以及飲食習慣和生活有規律的習慣等,這些對於孩子一輩子受用。年輕的父母們往往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生存壓力比較大,很容易將工作當中那種緊張的情緒帶回家,造成不太和諧的家庭氛圍,帶給孩子過多的心理壓力,妨礙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祖輩們已經脫離那種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他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兒童似的心理,這就使得他們特別喜歡孩子,也更容易與孩子建立比較融洽的關係,為他們實施正確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輕鬆和諧的心理基礎。但是,孩子模仿能力極強,長期處於老年人的生活氛圍中,可能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其次,老年人大都喜歡安靜,外出和運動較少,不利於培養孩子開闊的胸懷和活潑寬容的性格。老年人往往包辦孩子的雜務,產生依賴後,孩子就會缺乏自信心和應變能力,而且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有些聰明的孩子會利用兩代管教者之間的分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要求在哪一方那裏容易得到通過;犯錯誤想逃過懲罰,可以搬出誰來做“保護神”,這將助長孩子投機取巧的習氣,也使得孩子的壞習慣難以改變。祖輩往往會溺愛孩子。因為在老人庇護下的孩子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孩子回家和父母沒有什麼話講,總是喜歡看電視、上網或者打電遊,滿足於孩子的自玩自學,不去積極地加以引導。接觸外人少,膽小怕事,也不合群,寡言少語,應變能力差,特內向。另一種是隔代撫養的方法老套,容易養成孩子的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俗話說人老心慈,再加上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祖輩們更是倍加關愛,甚至溺愛。放縱欲強、專橫跋扈難以管理,很外向。有的孩子在家裏隨意打人罵人是霸王,但在外麵卻毫無獨立能力,碰到問題隻知道哭和撒嬌,或者上學要爺爺奶奶背書包,過馬路要人牽著手,吃飯要人喂等。有時,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批評教育時,有的祖輩立即指責兒子或女兒,袒護孩子小不懂事。祖輩的長期盲目袒護,容易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容易形成錯誤的觀念。隔代撫養的孩子性格缺陷可以通過幼兒園的特殊環境來改變,在家裏,獨生子女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到了幼兒園這個集體大環境中,大家都是平等的,通過在幼兒園的鍛煉,孩子們的性格會得到一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