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養態度:愛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兒童健全人格的關鍵因素。然而,對孩子的尊重不等於放縱,關愛更不等於溺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權衡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專製型家庭,要求孩子必須一切聽從家長,用權力和強製性的訓練使孩子聽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其實,長期在父母的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賴、神經質的心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有些幼兒可能變得更加依賴無助,有些則可能變得更加反抗、暴烈。溺愛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過度包容孩子的行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經質等心理特征。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認為“樹大自然直”,對孩子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養成孩子冷酷、攻擊、情緒不安等心理,但這些孩子的創造力和社會性發展較好。嚴厲型家庭中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認為必須全力以赴保證孩子的學業,為此無視兒童的獨立性與自主性,設置許多清規戒律,並過多和過早地對孩子施行正規學業教育。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長平等地對待、尊重孩子,家長與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對孩子不成熟的行為進行限製,並堅持正確的觀點,使平等尊重與適當限製相結合,有利於兒童獨立性、自信心與能動性的養成,具有直爽、親切、愛社交、能與人合作、講友誼、愛探索等特點。因此,父母要愛孩子,理解孩子,並用合理、科學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來對待孩子。民主權威型的教養態度是比較可取的教養態度,父母隻有充分尊重孩子,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個性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於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4)教育方式: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培養聰明的孩子要有一個相應的家庭環境。在美國,經過一些教育部門的研究和調查,培養聰明孩子的家庭環境標準已經出台。這些專家們認為,有益於孩子智商發展的家庭環境是這樣的:
①家應該是一個語言性的環境。孩子的基本能力是語言能力,如果語言能力得到增長,那麼認識數字、社會性的能力也會相應地獲得增長。因此,家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首先應該是一個語言的環境。家長應該用優美、規範的語言和孩子交流,在良好的語言環境裏,幼兒的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最優、最快和最好的發展。
②家應該是一個能激起好奇心的環境。美國一些兒童教育專家認為,隻根據學習能力與別的孩子比較,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應該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同時,使孩子具備健壯的身體和獨立的生活能力。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是先決條件。培養孩子好奇心,家必須是一個能夠激起孩子好奇心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父母是關鍵性的因素,他們應該不斷地創造一些氛圍,或者提出一些問題,引起孩子的好奇,引導他去思考、探索。
③家應該是一個知識性的環境。一個知識性的環境是促使孩子多思多想,並且走向正確方法的途徑。智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要靠孩子自身的力量發展獲得的。為了增長孩子的智力,父母應該為此積極準備一個知識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