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獨生子女(3 / 3)

(1)人格教育:獨生子女現象使人們開始思考教育的核心到底是傳授知識,還是教孩子學會做人。許多專家、學者和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的任務。“光有品性,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沒有品性,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的潛在威脅”。人格教育著眼於健全人格的培養,不僅要把知識的獲得、智力的發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養的組成部分,而且要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道德、意誌、動機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反對謊言、貪婪、假心假意、夜郎自大。教育孩子敢於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人誠懇,以誠相待;對己嚴縝,謙虛謹慎;善於不斷反省自己,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對各種人生的打擊和挫折能坦然麵對,等等。從而形成全社會的“人格互補優勢”。塑造完善人格,固然操之在我,但家庭、學校和社會教化,別人的幫助引導,榜樣的示範作用等方麵也是極其重要的,有時甚至起決定作用。

(2)苦難教育:每個民族都在培養自己的後代,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強者,能自立於人世間,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對獨生子女應當少一點憐憫和照顧,多給他們一些磨煉的機會。培養堅強的意誌,是未來事業成功所依賴的重要資源。培養鍛煉意誌,最好的老師就是各種艱難困苦。吃苦是一種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講,吃苦對我們來說是第一位的資本,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難和挑戰的。從小讓孩子吃一點苦,就是為了使孩子將來經得起各種艱苦環境的磨煉。因此,我們在提倡孩子學習的同時,還要提倡孩子吃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苦難教育,並不僅僅是在口頭上教育孩子要“艱苦樸素”、“吃苦耐勞”,也不僅僅是給孩子“憶苦思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吃一點苦,隻有吃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氣”。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的環境,尤其是生活條件越好,越要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創造社會財富並非易事,這對教育好獨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3)愛心教育:充滿愛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善於關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是很會關心他人。但對獨生子女的愛要注意掌握好“度”,“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對獨生子女付出的愛,絕不僅僅是“奉獻”,而是為了對他人、對社會的加倍回報。對孩子播種愛,是為了讓孩子去感受愛、認識愛、傳遞愛,是為了讓世界充滿愛。如果隻是一味地給予愛,而從未教孩子們去體會、珍惜愛,孩子們自然就不知道去愛他人,去理解、寬容、善待他人。仔細分析部分孩子缺乏愛心的緣由,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是父母對自己孩子太多愛心,把孩子應具備的起碼愛心吞噬了。這種“過猶不及”之愛,隻會助長孩子對“愛”的麻木,成為產生“自私”的溫床,因此,我們應注重強化獨生子女的“愛心教育”。

(4)親情教育:家庭教育,特別是親子關係的改善是獨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方麵。親情是人世間最真切、最樸實、最珍貴的感情。親情是一道寬厚的河道,承納生命,承納世界。親情是每一個人的精神支撐,是子女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在醫治青少年的心靈創傷上,具有無與倫比的療效。用親情的紐帶去拓展子女教育,讓孩子在親情中去學會感動,學會捕捉感動,學會感恩,學會真誠,學會責任。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兒童的心理也同樣反映著客觀環境的作用。兒童心理的發生和發展是由兒童所處的特定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所決定的。獨生子女的特定生活條件對他們所形成的心理特點是有很大影響的,在家庭中父母的態度尤為重要。一般來講,獨生子女的生活條件是優越的,他們在家庭中處於中心的地位,這種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及其早期教育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麵的影響。我國的獨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中成長的,這種特殊的環境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作用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也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為盡可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抑製並克服其消極作用,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獨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5)能力教育: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報告書中提出:應當培養人的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麵、和諧發展。我們的教育不能簡單地把知識等同於能力,讓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識更重要。不要以為孩子是在說教中長大的,孩子是在生活體驗中長大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子女依賴自己,而是要使子女能夠獨立,過量的保護隻會扼殺子女的獨立要求,給予孩子太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隻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和判斷力。相反,如果孩子們遇到某些問題時,給孩子們一些機會去思考、行動,自己去學習如何處理問題,便能養成他們的獨立性和判斷力。隻有具備當機立斷、不怕挫折的性格才會有韌性,所以要注意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急於告知答案,更不能包辦代替。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於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

(6)協作教育:職場不相信眼淚,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被強製磨合。家庭可能會包容驕橫的孩子,社會卻不會容忍成年“皇帝”橫行。社會有其公認的行為規則和規範,隨著獨生子女逐漸長大,其社會化的程度加大,社會要改造獨生子女們。因此,為了讓獨生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應該為他們創造群體環境,為他們“人工合成”夥伴關係,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以“兒童教育兒童”,這是對獨生子女進行教育的根本原則。兒童是從模仿開始他的學習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兒童夥伴,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兒童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到小夥伴中去鍛煉,培養強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協作能力,這種能力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