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培養思維能力: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是人腦的高級活動,嬰幼兒的思維特點與客觀物體及行動分不開,不能脫離人物和行動來主動思考,學前期兒童則以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主,憑具體形象來進行思維;隨年齡增大,小兒才逐漸學會了綜合、分析、分類、比較、抽象等思維方法,使思維具有目的性、靈活性和判斷性,再進一步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從小培養思維能力,激發鼓勵孩子的學習情緒。經常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解答,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決不敷衍。培養提高觀察能力,有時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違反常規的小事,讓孩子來糾正。
(6)創造性想象力:想象也是一種思維活動,受客觀事物影響,大腦中創造出以往未遇到過的或將來才能實現的事物形象。想象是一種間接概括的思維活動,尚需通過講述、畫圖、寫作、唱歌等技能將其表達出來。1~2歲時想象處於萌芽狀態,3歲後想象內容稍多,但仍為片斷、零星的,學齡前期想象力有所發展,但以無意想象和再造想象為主,有意想象和創造性想象到學齡前才迅速發展。兒童時期的想象力沒有實際事物的約束,可以完全表達自己的想象。所以,多鼓勵孩子做創造性的活動,如畫圖、自創故事、自己編遊戲。
(7)良好的情緒和情感:情緒是活動時的興奮心理狀態。外界環境對情緒的影響較大。嬰幼兒情緒常表現為時間短暫,反應強烈,容易變化,外顯而真實,易衝動,但反應不一致。隨年齡增長,抑製力增強,情緒反應漸趨穩定,能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良好情緒常表現為高興、愉快、喜悅,而不良情緒則表現為恐懼、憤怒、妒忌、擔憂、焦慮等。保證有規律的生活,融洽的家庭氣氛,適度的社交活動和避免精神緊張與創傷,能使小兒維持良好的情緒和情感,有益於智能發展和優良品德的養成,常稱“陽光兒童”。
(8)增強意誌力:意誌為自覺主動克服困難以完成預期目標的心理過程。出生時無意誌,隨著語言、思維的發展,嬰幼兒期開始有意行動或抑製自己時即為意誌的萌芽。積極的意誌主要表現為自覺、堅持、果斷和自製能力方麵,消極的意誌則表現為依賴、頑固和衝動的品性。在成年人的教育影響下,意誌逐步形成和發展。可通過日常生活、遊戲和學習等來培養孩子積極的意誌,重視培養其自製能力、責任感和獨立性。
(9)培養良好的性格:性格為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在生後長期生活環境中形成的,而非先天帶來的。性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教育影響下又有一定可塑性。嬰兒期出於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賴成年人,逐漸建立對親人的依賴性和信賴感。幼兒時期已能獨立行走,說出自己的需要,自己吃飯、大小便,但又未脫離對親人的依賴。學齡前期小兒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動性增強,但主動行為失敗時易出現失望和內疚。學齡期開始正規學習生活,重視自己勤奮學習的成就,如不能發現自己學習潛力將產生自卑。良好的個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無怪癖、無惡俗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樂觀、謙讓、樂於助人等正常人格。青春期體格生長和性發育開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適應能力增強,但容易波動,在感情問題、夥伴問題、職業選擇、道德評價和人生觀等問題上處理不當時,易發生性格變化,故家長、老師和社會的關注愛護和正確引導對青春期少年建立優秀品質十分重要。
5.開發智力注意事項
(1)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校教育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水平。家庭教育也可以開發兒童智力,為更好地掌握知識奠定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命運幾乎取決於家庭環境和教育。
(2)破除“天才”論(即遺傳決定論):遺傳素質對人的智慧發展是有影響的,但不起決定作用。“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是靠後天教育影響形成的。
(3)不要拔苗助長:要從兒童年齡特點出發,遵循兒童智力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因勢利導,不可超越孩子智力發展的可能性。
(4)要有長期計劃:人才的培養周期性長,不可一勞永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培養不出人才來的,必須持之以恒。同時,注意方法多樣化和靈活性,不管多麼好的方法,流於形式絕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5)智力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不能分開的:如學習興趣、意誌、性格是智力發展的動力,並能彌補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腦的工作狀態。
(6)發展智力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單純灌輸知識,機械地背,容易抑製學生智力的發展,如果不從掌握知識技能和活動來發展,搞什麼單純的智力訓練,也隻能是一種訓練的遊戲,沒絲毫的價值。因此,要發展智力,必須正確處理智力與知識的關係。智力發展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
(7)采用多種形式:如藝術形式啟迪孩子的智慧,音樂、美術、故事都是具體形象的教育,它生動、活潑、有趣。孩子喜愛它們,它們是發展兒童智力的最有效方法。遊戲是兒童智力開發的手段,遊戲能使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