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6章 培養孩子熱愛美的生活(1 / 1)

名人名言

衣服新的好,朋友舊的好。

——莎士比亞

舊友是一麵最澄澈的鏡子。

——英語

朋友是你送給自己的一份厚禮

——史帝文森

兄弟不一定是朋友,但朋友往往是兄弟。

——富蘭克林

言太誇則實難副。

——魯迅

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盧梭

作家蘇杭是這樣教育孩子欣賞生活之美的:

我的女兒很愛美。看到一些小朋友著裝豔麗,就不免流露出幾分羨慕。有一次,她看到圓圓塗了紅指甲,悄悄問我:“圓圓塗紅指甲好看不好看?”我抓住機會告說她,什麼是美?怎樣欣賞美?

我沒有限製孩子在穿戴方麵的選擇,也從不硬性規定哪些可穿或哪些不可穿,我之所以這樣做也是防止她產生逆反心理,認為媽媽沒有能力打扮她就限製她追求美。我想,不能因為我的不幸,就剝奪了女兒愛美的權利。

一次,我花了10元錢買了5公斤毛線頭,那是毛衣廠的下腳料。我把五顏六色的線頭一截截接好,給孩子織了十來件衣、裙、褲、背心,利用顏色俱全的特點,精心設計出富有兒童情趣的款式和圖案。比如,有件毛衣構圖新穎奇特,下擺織成紅色線加白色線的“磚牆”,胸前露出半張頑皮三毛的臉,左右兩隻胖乎乎小手正扒著牆頭,在尋找著什麼,哦,原來是袖子上的一隻小烏龜!小烏龜是先用綠色線頭纏好,縫上去的,活動的頭和尾別有一翻情趣。女兒穿上這件衣服,平添了幾分聰穎、活潑。小朋友圍著她,摸摸小烏龜,揪揪三毛的頭發,羨慕極了。好多阿姨都借這件毛衣做樣子。

我那時因病坐不住,躺著織得很艱難,致使胳膊肘流血結痂,孩子在她的詩作《母愛》中也擷取了這個鏡頭:

“兩肘,/磨破後結出層層鐵皮。/誰能相信,/十二件精美的毛衣,/是躺著的媽媽,/用碎毛線頭,/艱難地編織,/人們都欣賞它的奇妙設計,/可我卻懂得了,/豪華的,/不一定珍貴美麗。”

我以母親深摯的愛,像春風化雨般地潤澤著女兒的健康的審美情趣。

我問女兒:“你還要貝貝的粉緞子棉襖和項鏈、戒指嗎?”她趕快說:“不要不要,像個小大人,多俗氣!那不是真正的美麗!”

過年了,女兒不讓我花錢為她買新衣,建議利用家裏的剩條絨布拚成灰綠色罩衣,由女兒自己設計選擇補花圖案,她選擇了一個小卡通小姑娘。於是,我們找出各色花布,女兒負責剪紙樣,全家三口人剪剪貼貼,拚拚補補,一起縫製,整整幹了兩天一夜,大年初一才完工。我們把它掛在衣架上欣賞,那奇特的效果,簡直令人心醉!美得我們全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這件衣服在女兒身上有了轟動效應,路人多行注目禮,女兒幾次到電視台錄像都穿著它,從6歲一直穿到小學三年級仍舍不得丟棄。女兒在一篇作文中說:“即使我住進了宮殿,享遍富貴榮華,不管走到哪裏,永遠不會丟棄它。”

這麼多年,女兒在衣飾和學習用品等物質享受上從不與人攀比,她不是有意無意地壓抑自己,而是具有了審美的自信心!

蘇杭用她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審美。有些家長用名牌、進口貨等方式來建立孩子的審美自信心,有些家長則用艱苦樸素的觀點來壓抑孩子對美的渴求。蘇杭,她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富於個性的協調美,並讓孩子用自己的心和手去創造美。美,在每個熱愛生活的人的心靈裏。

父母要做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生活中的事情,都能讓孩子潛移默化;父母也可以試著用兒童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美麗和可愛。

科學點擊

美是和諧,是真與善的統一。愛美是一種天性,是人所特有的精神向往。

建議

1.教會孩子去發現美。美是無處不在的,但並非人人都能發現和欣賞它們,隻有會發現美的人對美才會有更多體驗,生活中才會有更多的欣喜。

2.創造優美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不僅包括物質環境,還包括精神環境。帶領孩子打掃衛生,進行居家布置,使孩子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美化了自己。

3.豐富家庭娛樂。健康愉快的活動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並使孩子在娛承中受到藝術感染。

4.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愛美觀。告訴他們美不僅表現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心靈美。要教給他們什麼是美,如何體現美。

5.塑造美的心靈。父母不僅要引導孩子對外表美的認識,還要抓住孩子愛美、要美的心理,塑造孩子美的心靈,告訴他們講文明、懂禮貌是美的;尊老愛幼、扶困濟貧是美的;愛護樹木,關注環保是美的……力求使自己的孩子做到儀表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