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輿情治理新模式(2 / 2)

政治溝通是由溝通者、接受者、溝通渠道、政治信息等要素構成:溝通者和接受者構成政治溝通的主體,它們相互依存,也相互轉化,確保政治溝通的最終實現;政治信息是在溝通者和接受者之間傳播的各種信息,既包括由溝通者形成的溝通信息,也包括由接受者形成的反饋信息,它們是政治溝通的基本內容;溝通渠道是信息流通的通道,使政治信息得以傳播,政治溝通得以形成。

政治溝通的基本過程是:①溝通者產生政治溝通需求,並確定接受者;②溝通者將政治溝通需求表達出來,形成溝通信息;③溝通者通過溝通渠道,將溝通信息傳遞給接受者;④接受者接收溝通信息後,形成反饋信息;⑤接受者通過溝通渠道,將反饋信息傳遞給溝通者。

網絡輿情和政治溝通的基本要素存在對應關係:網絡輿情中的政府與網民,在政治溝通中互為溝通者與接受者;網絡輿情的載體網絡媒介,在政治溝通中體現為溝通渠道;網絡輿情中網民所表達的輿情及政府應對狀況,在政治溝通中體現為政治信息。將政治溝通融合於網絡輿情工作中,就形成了基於政治溝通的網絡輿情工作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在網絡輿情形成、發展與應對過程中,網絡輿情主客體即網民與政府之間以網絡為主要媒介進行有效的信息傳播,圍繞輿情事件進行充分的溝通,逐漸形成共識,最後化解輿情事件。就內容而言,它包含網絡輿情工作和網絡輿情溝通兩種表現形態,前者包括網絡輿情興起、形成、傳播,及政府監測、應對、平息輿情的全過程,後者包括以網絡輿情為核心的溝通信息形成、發布、接收,及反饋信息形成、發布的過程。就主體對象而言,它包含政府和網民兩大主體,一方麵網民以網絡輿情的形式表達溝通需求及溝通信息,另一方麵政府采用政治溝通方式及時、科學應對網絡輿情。就環節、流程而言,它是一個循環往複、不斷優化的係統,一方麵網民與政府作為溝通者與接受者可以相互轉換角色,實現全麵溝通,達成全麵共識;另一方麵網絡輿情工作與網絡輿情溝通不是彼此分割、截然對立的關係,它們融合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體係。就性質而言,它不對網絡輿情作消極意義或積極意義之類簡單的定性判斷,而是將網絡輿情視為網民輿情表達即政治信息溝通的過程,將網絡輿情應對視為政府回應輿情即政治信息反饋的過程。

具體來說,基於政治溝通的網絡輿情工作模式包括以下環節:①網絡輿情興起與溝通需求產生。網絡輿情興起於網絡,卻來源於現實社會。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社會現實事件往往是網絡輿情的觸發源。它們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激發網民通過網絡平台傳播信息以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因此,網絡輿情興起實際上是網民政治溝通需求的反映。②網絡輿情和溝通信息的形成。眾多網民在網絡中進行意見表達,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產生聚集效應,網民個體意見迅速彙聚形成公共意見,即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是網民社會政治態度的反映,網絡輿情的形成實際上也標誌著網民溝通信息的產生。③網絡輿情和溝通信息的傳播。網絡輿情以新聞跟帖、網絡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即時通訊群和手機短信等形式廣泛傳播。網絡輿情其實質是網民的一種溝通信息。傳播範圍越廣,公眾關注度越高,則溝通信息的傳播效力越高,最終就能引起政府的重視,達到政治溝通的目的。④網絡輿情監測與溝通信息接收。網絡輿情觸動政府敏感神經,會引發政府監測網絡輿情動態,通過網絡輿情了解社情民意及網民訴求,實際上也就接收到了網民所傳遞的溝通信息。⑤網絡輿情應對與反饋信息形成。政府根據網絡輿情監測結果,分析輿情內容及動向,並及時回應網民訴求,形成反饋信息。⑥反饋信息傳遞與網絡輿情平息。政府的反饋信息通過網絡及其他媒介向社會發布,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與網民進一步溝通互動,雙方形成共識,最終促成網絡輿情的平息或輿情危機的化解。

(作者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情報學係教授)

【注:本文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網絡社會中的信息傳播與組織動員機製研究:以北京地區網絡集群事件為研究對象”(編號:12SHB014)研究成果】

責編/劉建 美編/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