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培剛精神:一麵不朽的旗幟(1 / 1)

張培剛精神:一麵不朽的旗幟

藝術·生活

作者:王菲

提起張培剛的名字,不少年輕學子可能會覺得比較生疏,然而,在當今眾多國內外的經濟學大佬眼中,這三個字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讚歎和崇敬,而且更多的是遺憾和惋惜。我本人於2007年6月正式獲得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的博士生錄取資格,並在6月4日上午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這位中國經濟學界泰鬥級人物,他也是我博士求學期間的第一導師。在之後三年的相處過程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他樂觀的人生態度、淡泊的名利觀念、樸實的愛國熱情以及深厚的農民情結。

張培剛先生青年時期的優異在其個人傳記或新聞媒體中已有大量詳細的描述,其中最為耀眼的成就是其開創性巨著《農業與工業化》(該書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重版)獲得哈佛大學1946-1947年度最佳論文獎和“威爾士獎”。由於彼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尚不存在,故這一殊榮可謂是業內最高榮譽了,他也因而被稱為迄今最為接近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人了。與同時代的多數傑出中國人一樣,張培剛在哈佛博士畢業後毅然放棄了海外優厚的物質條件和光明的發展前景,堅決選擇了回到武漢大學投身教育事業。然而,正當張培剛似乎要在學術上如日中天之時,他的遠大抱負卻因遭受到“文革”的衝擊戛然而止。直至30餘年後,當其能夠重新回到三尺講壇之時,他已步入古稀之年。正如已故經濟學家董輔礽所說:“張老師的學術思想,像一顆流星,在20世紀中葉的天空劃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後,便旋即泯滅了。”但是,人生的磨難並沒有使其消沉,他最終以85歲高齡成為了我國曆史上最年長的博導。

張培剛豁達的人生觀使其在晚年中仍然保持著健康的心態和活躍的思維。曾有一次師生例行見麵時,他和其夫人談及了“文革”期間紅衛兵抄家和銷毀珍貴學術資料的情景,笑著對我說當時抄他們家的紅衛兵就像我這麼大。還記得有位記者曾問他,是否後悔回到祖國卻遇此不公,他微笑地說,“子不嫌母醜”。這是多麼可貴的愛國之心啊!

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拜見這位重量級導師時的場景。一進門,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就微笑著衝我招了招手,那一刻,內心的惶恐和不安煙消雲散。當師母譚慧老師介紹完我和另一位同門的名字後,他點點頭說:“你們下過農村麼?如果沒有,那一定要深入農村,你們缺少的就是實踐經驗。”由此可見,他是一直心係農業發展的,這不僅源自於其深邃的學術洞察力,更與其少時的農村生活經曆密不可分,這些都是他積極倡導“牛肚子理論”的思想源泉。他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之後,譚慧老師說:“我們有個規矩,凡是張老師的學生,老師都要簽名送給學生《農業與工業化》的英文再版書。”當從張老手中接過簽名的書後,他興奮地說:“這是按照哈佛博士論文標準重新裝訂的,唯一的差別就是原版封麵顏色是cardinal(深紅色)”。直到今天,每當我打開那本書,看到張老密密麻麻的手寫批注,都會覺得中國真正大家的嚴謹治學態度實在應當令時下一些浮躁的學者汗顏。

對於名利,如同絕大多數老一輩學者一樣,張老始終堅持著“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信念。在婉言謝絕入住華中科技大學院士樓之後,他的餘生是在一間十餘平的賓館小屋中度過的,屋中堆放著他的書籍和簡單生活用具,樸素而有序。在我每次去拜訪他時,譚慧老師都會給我準備好一些新聞報導稿,她說:“看看你導師是怎麼做人的,向那些你導師帶的其他有成就的學者學習,專心把學術做好。”

2011年11月23日,這位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與世長辭了,他除了留給我們那部寶貴的鴻篇巨著外,更多的是留給了我們非學術性的精神財富。在我看來,盡管張老曲折的學術道路令人扼腕歎息,但他卻以堅毅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向後人展示了“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