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期間,浙西天目山山腳下的嘉前鄉目源屯村,有一戶洪姓人家,自祖先洪載遷居到這裏,一直耕讀傳家,禮孝待人。
話說到了洪谘夔這一代,這耕讀世家就有了結果。
洪谘夔一共生有三子,長子為洪熏、二子為洪燾、三子為洪熹,都在當地頗有名望。
這洪谘夔和他的長子洪熏分別在宋嘉泰二年(1202)、淳祐四年(1244)考取了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和兵部尚書。
洪谘夔還被加授翰林學士和端明殿學士,成為當時南宋朝庭的重要輔臣,當地民間人士到現在還稱他為“洪丞相”;他的長子洪熏卒後也被追贈端明殿學士。
南宋景定五年,是個甲子年,這一年天下風調雨順。
洪家此時也傳到了第四代人,主家的長子名為洪喬祖,其人樂善好施,平常極好禪學,此時正一心思索,以求參悟。
嘉前鄉目源屯村山清水秀。
天目山如何秀麗不必多言,此村還有一條寬闊的溪水穿村而過,把這個村子分成了兩半,分為溪南地區和溪北地區。
在這座村莊的兩邊,遠遠望去還有兩座突兀而出的山脈,它們分別叫作龍陽山和龍陰山。
龍陽山在前,龍陰山在後,龍陽山的龍頭直指村口。
這個村子裏此時有兩家大姓,除了洪姓之外,還有一家阮姓。其它的姓氏比較雜亂,都是世代自耕農,還有一些佃租者。
這阮家與洪家主分居在溪南和溪北,兩大家族相處甚好。
隻可惜這阮家人丁不旺,總人口還不到洪家的一半。但是阮家都也出過一位進士,在南宋紹定二年(1229),阮家的長門長子阮烈高中進士。
到了現在,阮家也正好是第四代人,長子為阮山,他此時正在南宋的行在,臨安,做些生意,不算時常回來。
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老道途經此地,正好趕上雷雨交加、烏雲翻騰的天氣和天象,他見到一條似龍非龍的動物從龍陽山飛躍而出,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向西飛行,隱沒在龍陰山上。當時就被這現象驚住了。
於是,他悄悄畫了兩道符,一道符貼在村口,一道符燒掉了。
此後這溪南、溪北之地隻出了幾任進士、將相後,便停止了。
後來傳說,那飛出的怪動物叫“夔牛”,這夔牛現身時卻被那老道用符鎮住了。這真是太可惡了……
那洪家洪谘夔的“夔”字也正來自這個傳說。
後來又慢慢有了新的傳說,說如果有人能破了那道符,想必這目源屯村子裏仍然會人才輩出……但是,如何破得那符?
村子裏的人有關心此事的,便四處尋問破解方法……可是各方術士提供的破解方法太多,而且大多方法千奇百怪,眾人都一一試過之後,也沒有什麼辦化,慢慢地村子裏的人便失去了興趣。
不過村子裏也有人說,那洪家長子洪喬祖早有辦法,隻不過正在尋找最好的一個妙法……要不然為何總有僧人來到洪家,而且每次僧人走了後,都見到洪喬祖時常仰天大笑?其他人休得胡亂操心……
此話傳到洪喬祖耳中後,他微微一笑,不予理會……山區農家、市井俗子,隻想得那異物庇佑,他們如何能理解參究禪法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