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好片
劇本獲國家大獎
美劇手法展現“路橋”史實
作為一部戰爭劇,《二十四道拐》從劇本開始就以嚴肅的曆史觀進行創作,編劇特意到晴隆當地挖掘故事,采訪了中美日三方的專家學者,站在國際視野看戰爭,尊重客觀史實,傳播正確曆史觀。總編劇歐陽黔森指出,《二十四道拐》秉承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做劇”原則,堅持主旋律商業化操作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道拐》的劇本曾獲得2013年度優秀電視劇劇本大獎,受到各方一致讚揚。
此外,該劇導演張玉中介紹,拍攝的時候,他們將會適當借鑒如《紙牌屋》等美劇的節奏、對人性的追問、對人物命運和懸念的把控、對細節的考究等手法。“我們站在曆史的客觀公正角度,準確把握中日、中美、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和矛盾,不誇大、不醜化、不美化任何一方,在這個基礎上,運用美劇的手法強化和突顯戲劇矛盾,力圖呈現出那個時代背景下,那個至關重要的咽喉地帶隱藏的複雜鬥爭”。
鐵血劇組首度開放探班
敬畏曆史打造國際精品
近日,《二十四道拐》劇組首度對外開放,在製片人龐敏帶領下,各路媒體乘車參觀二十四道拐、盤江鐵橋、盤江浮橋等拍攝點。在二十四道拐,路的一側是暗堡炮樓,另一側就是萬丈深淵,每當車輛轉過僅有三四十度角的“拐”,都引發參觀記者的驚聲尖叫;在盤江浮橋,經過不斷試驗,劇組搭建的浮橋可以讓三輛重達9噸的卡車安然通過。此外,浮橋拍攝點當日氣溫高達37攝氏度,演員卻穿著厚厚的軍服,戴著曬得滾燙的鋼盔,即便如此,也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主演劉小鋒更是因為天氣原因生病引發肺炎。而在參觀的最後一站盤江鐵橋,70年前史迪威修建的“生命脊梁”至今屹立在咆哮的江水之上,當年從法國空運來的鐵索絲毫不見鏽蝕。很多參觀記者站在鐵橋上俯瞰腳下的江水,在心驚肉跳的同時,也被眼前壯美景色所深深震撼。
探班結束後,龐敏向記者坦言,健忘的民族沒有未來,“二十四道拐”不僅是地圖上的一處標誌,更蘊含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鬥爭和奮發的精神,盡管它被時間掩埋了幾十年,今天看來,它對人心的衝擊與震撼依然不減。此外,她也表示:“拍《二十四道拐》,我們是帶著對曆史的敬畏去做的,要做成國際精品劇目,走上世界。也希望在二戰影史上能出現更多具備國際視野的中國影視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