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製造業產業安全的影響(2 / 3)

(四)對品牌資產控製

品牌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一個企業是否是品牌企業或者企業擁有品牌商品或服務的多少,是判定企業是否擁有市場地位的重要標準。同樣,在開放經濟的一個行業中擁有本土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的數量,也是行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具體體現。

跨國並購是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製造業市場的重要方式,通過並購製造業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優質資產,使外資能夠短期內快速占領中國市場。然而這一做法卻造成我國製造業本土品牌資產大量流失、消逝。如消費者非常熟悉的民族品牌“雙彙”由美國的羅斯托克斯100%控股,“樂百氏”由法國達能公司控股92%。在洗滌行業中原有的活力28、熊貓等品牌都已銷聲匿跡;另一方麵,伴隨著外商獨資企業進入到中國市場的世界知名品牌更是不斷打壓、排擠中國的民族品牌,影響我國民族產業的健康發展。比如,在2014年中國市場前10位計算機品牌中有6位是外資品牌。

(五)對技術的控製

中國引進外資最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然而實踐證明FDI對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溢出效應並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引入外資的質量不高,外資帶入的技術多是非核心或在國外已經過時的技術,在中國的適用性不強;二是引資方式不當,跨國公司通過獨資化方式或知識產權保護方式阻礙技術外溢;三是外資通過並購方式控製合資企業後,通常取消原有企業的科研機構,弱化我國製造業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形成對外資技術的依賴。

據統計,我國紡織業外資技術控製率達到 74.39%,化工業外資技術控製率達到 75.33%,電信產業外資技術控製率達到78.15%,鋼鐵產業外資技術控製率達到 58.36%,汽車產業外資技術控製率更是達到驚人的 95.43%。

除了壟斷製造業相關行業的核心生產技術外,外商直接投資還通過對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控製,來竊取中國製造業的商業秘密。如微軟的win7、win8操作係統,其係統底層用戶的郵件、文檔、通訊錄等都會被內置同步到微軟在美國的服務器上。2013年底,德國《明鏡》周刊網站曝出的蘋果手機“後門”事件暴露出移動互聯網端的安全問題。這些事件表明信息係統作為各個產業和部門的基礎支撐係統,對一國產業安全及國家安全有重大的影響。

目前,在中國政府采購中,國外核心軟硬件產品與國產軟硬件產品的比例為99:1。外資企業憑借技術上的優勢壟斷了我國的芯片、服務器及操作係統市場,並形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三、 提高中國製造業產業安全的對策

(一)改變重生產輕研發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

2010年中國占世界製造業產出的19.8%,高於美國的19.4%,中國製造業生產規模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在具體產品上,中國汽車產量1826.47萬輛,超過美國,占世界總產量的25%;另外計算機、手機、數碼相機的生產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68%、 70%和 65%。中國雖然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幾乎所有的核心技術均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這是我國製造業重生產而輕研發的結果。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但是研發投入遠遠低於發達國家。2011年,中國研發投入規模約為1749億美元,占全球研發投入比重從1993年的2.2%上升至13.1%,但遠遠低於美國的33%。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抽樣調查,2010年中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隻有為1.2%,而美國和德國分別為3.5%和2.6%。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統計,2012年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平均研發費用為8.4億元,占銷售收入的平均比例為也僅為1.87%。我國製造業必須改變重生產輕研發的發展思路,隻有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才可能提升我國製造業技術水平,最終擺脫發達國家對我國製造業的技術控製。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脫國外對技術的壟斷控製

掌握核心技術是增強製造業產業安全的根本途徑。製造業的產業安全是以技術領先為前提的。因此隻有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掌握行業核心技術才能真正保障製造業的產業安全及健康發展。

從我國30多年的引資實踐來看,我國製造企業對外資企業和引進技術本身過度依賴,忽視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樣就很難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據統計,從2000年外商對製造業直接投資的442530萬美元到2012年投資總額達到4886649萬美元,13年外商對製造業直接投資增長了11倍。盡管製造業引資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引資效果並不理想,這與我國隻注重引進而忽視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有很大關係。有關資料表明,日本引進技術的時期,平均花1美元引進技術,要花約7美元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歐洲國家每花1美元引進新技術,往往花3美元進行消化吸收;而我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上的投資關係大約是22:1 。據統計,2010年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僅占28.3%,擁有研發機構的僅占27.6%。這說明我國大多數工業企業還缺少吸收和消化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能力,要擺脫國外技術的壟斷控製,必須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加快提升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