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經
僧人們常常把齋僧活動通俗的稱為“念經”。施主布施,僧人們自然要念經作為回報。念經也分念幹經念濕經。幹經者,和尚們坐下一氣不歇打開書就念,念完施主呈上供獻的錢和食物。濕經者,一邊念經,一邊享用施主布施的茶和糌粑。念完了飯也吃完了。齋僧的開銷很大,通常是活佛坐床或是富有的大施主有什麼紅白喜事,或者重要節慶的時候才可以碰到的盛事。寺院的夥房專門支起了大鍋熬茶,施主送來的數不清的大米,青稞,砂糖,芝麻,葡萄幹,茶葉,酥油,鹽巴和水果。陣陣的香氣一大早就飄散開來。
僧侶們在過完了早堂以後,在鐵棒喇嘛的組織下,搬出了像小山一樣多的《甘珠爾》。這就是江湖上傳言的大藏經。真真的跟小山一樣多!足足有一百函七百多部!僧人們用肩膀把長條形狀的經書請到大殿,堆放在法座前。這種長條形狀的經書據說是以前古印度人的書籍形式。每一部經書都由兩塊雕刻精美的護經板夾在中間。這種手工刻製的護經板,據說在北京的古董市場,能賣上很好的價錢。
搬完了經,又敲起集結的鑼聲。大家都穿上****才穿著的法衣,魚貫進入大殿,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之後活佛也出來了。等活佛坐定以後,領腔師領起了大藏經的前行儀軌。坐在前排的執事藝僧奏響法樂。值日的小和尚把經文按順序分發大家,每個人20頁。然後大家各念各的。之所以要分開念,是因為大藏經實在是太長了,如果齊聲念誦,恐怕半年也念不完一遍。因此隻能分開念。
大殿裏此時響起了不整齊卻很協調的念誦聲。每隔半個小時,大家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值日的小和尚就會上來奉上酥油茶或是含有酥油和葡萄幹的甜粥。休息5分鍾接著念。一個上午要喝好幾次的茶。我當然也在大眾中,和大家一起念經。由於茶喝得太多,所以沒多久以後就覺得三急難忍。於是坐在墊子不停的扭來扭去。嘖嘖,真要命!念經又不像在學校裏上課那樣可以舉個手要求上廁所。正當我小宇宙就要崩潰的時候,第二時段結束了。休息十分鍾!我看見大家跟我一樣,都迅速的飛出大殿,在殿外的牆腳處“放鬆”。
這裏要說一下寺院裏麵的時間概念。通常一天(扣除了晚間睡覺時間的一天)被分為六個時段。以中午為界線,上午三時,下午三時。一般來講,起床一直到7點左右為第一時,7點到10點第二時,10點到13點第三時。下午也是這樣,一直到23點睡覺之前,平均分為三個時段。日常作息基本上按照這個六時來劃分。因此在僧人們的書信中,“六時吉祥”也是一個常見的祝頌詞。這會兒正是上午十點,第二時段結束,因此休息一下。一般情況下,上午的功課在12點的時候結束,為的是讓僧人可以在13點之前用完午餐。因為根據戒律,過了13點用餐是不如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