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忽略了對孩子誠信品格的培養(3 / 3)

我國古代有個“曾參殺豬”的故事:

一天曾參的妻子去趕集,他的小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參的妻子被糾纏得無奈,便對孩子說:“你要聽話,留在家裏,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被哄住了。曾參妻子從集上回來時,見曾參正準備殺豬,就上前阻止說:“不過是哄孩子玩的,怎麼真的要殺豬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今天你說話不算數欺騙孩子,就是教孩子說假話。”於是,曾參殺掉正養著的豬,兌現了妻子隨口許下的諾言。

孔子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再強調信守承諾的重要。“曾參殺豬”的故事許多人早已耳熟能詳,其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值得每位家長去身體力行。

“把握培養關鍵點”

一個信守自己承諾的人,是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一個視承諾為兒戲的人,自然不會得到別人的信賴。在家教當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孩子信守承諾的認識,借以培養孩子的誠信品質。

如何培養孩子的誠信品質

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來進行教育。這種做法摧殘孩子的感情、誠實和自信……

——愛因斯坦

誠信就是實事求是,講究信用。用通俗的話來說,誠信就是實在,不虛假。誠信是一個人的美德,有了誠信二字,一個人就會表露出坦蕩從容的氣度。誠信的人,人們就會表現出對他的尊重和喜歡,從而使他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關愛。

伊索寓言中有則故事講到,有一位窮孩子在河邊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到河裏,被河水衝走了。他坐在河岸上失聲痛哭。河神知道了此事,很可憐他,走來問明原因後,便下到河裏,撈起一把金斧子來,問是否是他的,他說不是;接著河神又撈起一把銀斧子來問是不是他掉下去的,他仍說不是;河神第三次下去,撈起孩子自己的斧子來時,孩子說這才是自己所失掉的那一把。河神很讚賞孩子為人誠實,便把金斧、銀斧都作為禮物送給他。孩子帶著三把斧子回到家裏,把事情經過詳細地告訴了朋友們。其中有一個人十分眼紅,也去碰碰運氣,跑到河邊,故意把自己的斧子丟到急流中,然後坐在那兒痛哭起來。河神來到在他麵前,問明了他痛哭的原因,便下河撈起一把金斧子來,問是不是他所丟失的。那人高興地說:“呀,正是;正是!”然而他那貪婪和不誠實的樣子卻遭到了河神的痛恨,不但沒賞給他那把金斧子,就連他自己的那把斧子也沒給他。

誠信既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素質和能力,在社會活動中是無形資本,在講求誠信的今天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質,有關專家曾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要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願望。如適時地給孩子添置玩具、圖書及彩筆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隻要是才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會得到滿足的。這樣可避免孩子因需要不能滿足而把別人的東西隨便拿回來,而又不告訴家長和小朋友的情況。

要創造一個寬鬆、愉快、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因為隻有家庭成員相互保持誠實真摯的態度,使孩子感到鹹人的愛護和關心,他才能夠信賴成人,有了過失才敢於承認。

讓“誠實教育”生動化。由於孩子年齡小,必須把道理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才能接受。所以,可利用故事,把做誠實人的道理寓於故事之中,使孩子明白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假和欺騙,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當發現孩子有不誠實的言行時,要采取細致、耐心的方法,冷靜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分析原因,對症下藥,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暴力,進行打罵、體罰等,這樣隻會適得其反,造鹹孩子為了躲避責罰打罵而說謊。

和孩子建立真誠和相互信任的關係。“人之初,性本善。”年幼的孩子是非常純真的,家長要利用這個良好的條件,和孩子建立並保持真誠與互相信任的關係。家長對孩子必須言而有信,以誠相待,這樣,孩子才會信任家長,有什麼事、有什麼想法都願意告訴家長。

糾正孩子的不誠實行為要及時。孩子的不誠實行為主要指說謊和私拿他人或集體的東西。對這些行為要及時糾正。切不可因自己太忙而疏忽,或以為隻是一種小毛病不必大驚小怪,結果會讓孩子的不誠實行為不斷地蔓延開去。

製定一些規則並嚴格要求。例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帶回家,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不可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借了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有了錯要勇於承認,凡是答應別人的請求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做好,等等。這些規則一經提出就要嚴格執行,不能朝令夕改,並要重視克服“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對執行規則,家長要態度堅決,嚴格要求,切不可遷就、姑息。

“把握培養關鍵點”

誠信是一種無形資本,從小培養孩子誠信的品格就等於為孩子的未來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