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知道孩子喜歡吃什麼,不知道孩子心裏想什麼(2 / 3)

“把握培養關鍵點”

代溝的存在是客觀的,我們采取的正確做法應該是進行良好的溝通。溝通是減少差距或誤解的惟一方法。

孩子為什麼不告訴你他在想什麼

隻要你用了心,隻要你的關心恰到好處,孩子會向你打開他的心扉的,畢竟,他們需要你的關愛和幫助。

——佚名

一位讀初中的女生說,她很害怕放假:“放假在家裏,父母都上班了,隻有我一個人在家,我很孤獨也很害怕,沒有人和我說話。爸爸媽媽回到家裏,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這一天你都幹什麼了’,他們從不知道我在想什麼。晚上睡覺我從不拉上窗簾,因為我要和星星、月亮說話。我很想上學,因為學校裏有同學,和同學在一起我感到很開心。”她說她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爸爸媽媽,她說:“他們根本不了解我。”

聽到這個孩子的話,你不覺得心酸麼?既為孩子難過,也為父母傷心。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連想法都不敢和父母講,這就是父母愛的結果嗎?

很多家長不知道自己孩子在校學習和表現情況,不知道孩子交了哪些朋友?孩子的零花錢是怎樣花的,孩子晚上外出在錢什麼?跟誰在一起?孩子星期天在錢什麼?“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麼?”這是家長們最苦惱的。可是你為什麼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孩子為什麼寧願向外人傾訴,也不把心裏話告訴父母?做父母的難道不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嗎?

有一位家長說:“我工作很忙,一天累到晚,孩子確實顧不上。沒辦法,我隻能用物質來彌補,他想要什麼我給他買什麼,可是孩子在想什麼我確實不知道。”有些家長是單位上的“頂梁柱”,忙得顧不了孩子;還有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後推給老人或者保姆照看,忽視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這類家庭大多數孩子由於缺少父母在心理上,品德上,精神上的愛撫、教育,造成孩子性格怪僻,缺乏愛心和同情心。現在有的孩子在物質上很富有,但是在精神上卻相當匱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理解和關愛絕對不是高檔玩具、保姆,甚至各種輔導班老師能夠替代的。所以,家長與其不惜花錢給孩子買這買那,送孩子學這學那,不如多抽出一點時間陪陪孩子,不要讓孩子陷入“情感真空”。

還有相當多家長對孩子說得最多的是“要好好學習”,中學以後,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談話內容基本上是“學習”這一個主題。當孩子學習暫時出現困難時,有的家長不是積極冰,而是拿別人的孩子作對比,孩子敞開的心扉也許會因為家長的一次敷衍的應答或粗暴的對待而從此關閉。有些家長為了維護其尊嚴和權威,往往對孩子實行命令主義,總要擺架子,樹權威,個性固執,作風專橫。對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順,孩子一開口就說他講錯了,孩子一動手,就說他什麼都不會,對孩子過多地批評、指責,極少冰、讚揚。這種家庭教育方式讓孩子怎麼開口跟你講心裏話呢?

甚至還有些家長對孩子過於嚴厲,動不動就懲罰,罰掃地、做家務;罰不準吃飯、不睡覺;罰不準看電視、玩遊戲。孩子稍有過失,動輒訓斥,甚至打罵。這種粗暴懲罰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性格怪僻、冷漠,不要說跟家長溝通了,嚴重的會使孩子出走,交上壞朋友,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因為孩子在家庭裏得不到溫暖,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幸福,稍有誘惑,就會被壞人利用,受騙上當。

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父母們還能埋怨兒女與自己疏遠嗎?

當你和孩子坐在餐桌旁、房間裏,或者和孩子單獨相處,這正是你和家人暢談一天大小事情的最好時機。如果孩子年齡還很小,你可以利用他們就寢前,和他們講悄悄話,親熱一番;要是孩子年齡一大,你也可以利用這個時候,心平氣和地和他們溝通。

和孩子交談時,你盡量不要評斷或批評他們所說的任何事情,因為沒有必要把孩子提到的每一種生活經驗,當成是他們應有所警惕的事情。假使你在和孩子交談時出現爭辯、咆哮、喋喋不休、火氣十足等情況,那麼你和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將因此受阻。

很多時候,關切孩子的感受更甚於給他們忠告。比如,你可以這樣問:“你看起來很生氣”,或者“你好像有點不好意思”。類似這種說法,可以讓孩子知道你真的在關心他們,也因此促使他們願意開口說話。

一旦孩子打開話匣子,你一定要用心聆聽。你可以把工作擺在一旁,關掉電視機或者放下你正在做的事,純粹和他們交談。隻要你的關心恰到好處,孩子會向你打開他的心扉的。

“把握培養關鍵點”

如果提供給孩子有益的指引,你就得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他有哪些朋友;他和朋友在一起的情況;在校學習情況;和老師的相處狀況;有哪些興趣;有哪些困難……隻要你用了心,隻要你的關心恰到好處,孩子會向你打開他的心扉的,畢竟,他們需要你的關愛和幫助。

學會與孩子交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