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蘇霍姆林斯基
據不久前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上海高中生對家務勞動的疏遠程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調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疊被子;五成從不倒垃圾,也不掃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從不洗菜做飯。還有部分高中生什麼家務也不做,個別人連整理書包都還要家長代勞。
是現在的孩子真那麼懶,不肯做家務勞動嗎?其實不然,調查結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願意做家務,36%的學生認為做家務很開心,是一種樂趣,有40%的學生說家長不讓做家務,也從不教他們怎麼做。
家長理由是:他還隻是個孩子,他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這些事等他長大了再學做也不遲。這些家長的一片“苦心”,使孩子們不僅不會做家務,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卻不知道自己也有關心與幫助別人的一份責任。
獨立生活能力差,是當前我國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大多歸之於“獨生子女”。其實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家庭也是獨生子女,但他們對待子女的態度則與我國的父母很不相同。可見這裏還有一個教育的理念問題。
日本思想家福澤渝吉說過:“教育就是授人獨立自尊之道,並開拓躬行實踐之法。”
小時候,是孩子品性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極具可塑性。孩子雖小,卻也具有獨立的人格,也是家庭中的一員,父母應該適時教育,加以指導,讓孩子在家裏承擔一定的責任,有一個善良的小男孩,名叫亨利。他的父親早已過世,陪伴著他的,隻有窮困的母親和一個兩歲大的姝姝。
他很想能幫上母親的忙,因為母親掙的錢總是難以養家糊口。
一天,亨利幫一位先生找到了他丟失的筆記本,於是這位先生給了他一美元。
亨利把錢放到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他母親一直教育他要誠實,絕不能拿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他把這一美元用來買了一個盒子、三把鞋刷和一盒鞋油,接著他來到街角,對每位鞋不太幹淨的人說:“先生,能讓我給您的鞋擦擦油嗎!”
他是那樣的彬彬有禮,因此人們很快便都注意到了他,並且也十分樂意讓他替鞋擦油。第一天他就掙了50美分。
當亨利把錢交給母親的時候,母親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熱淚:“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亨利。我以前不知道怎樣才能賺更多的錢來買麵包,但是現在我相信我們能夠過得更好。”
從此以後,亨利白天擦鞋,晚上到學校上課。他掙的已足以負擔母親和姝姝的生活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家的孩子,由於家境貧困,從小就經曆了痛苦和磨難,因而一早地體味到生活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現在,努力創造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能否早日“當家”,其實並非隻取決於家境,而是看他有沒有經受過艱辛的經曆。我國古人也指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因此,對家長而言,隻有立足於現在,適時地讓孩子吃點苦,才能幫助孩子將來早當家。
在此,我們有一個這樣的建議:為了孩子將來能更好適應社會,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在孩子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時,周期性地讓孩子當一天(或兩三天)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找一個周末,讓孩子為第二天的生活與活動安排做一個預算與計劃,然後從明天早上起床開始,就由孩子上崗指揮與組織一天的家務與遊玩。父母則在孩子指揮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錢,買什麼菜,到哪裏玩,坐什麼車,走哪條路線,均由孩子來籌劃。父母要放手、信任,不要錢預,即使孩子安排得不是最合適,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與他一起總結,先讓他自己提出改進意見,然後再補充。相信孩子對這樣的活動定會興致很高,也會十分用心和負責任,快樂與收獲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把握培養關鍵點”
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家裏承擔一定的責任,借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自理與承擔責任的能力,讓孩子在體驗、經曆各種事物的過程中增加見識並形成良好的品質和人格。
孩子也要有責任心
獨自承擔自己的行為的責任,獨自承擔這些行為的哪怕是最沉重的後果,正是這種素質構成了偉大人格的關鍵。
——裏卡爾達,胡赫
責任心,總括起來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偉大的代價,即是責任”,丘吉爾的名言已為我們指明了培養孩子的方向。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其擔當起社會和家庭賦予的責任。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不僅對自己的事情不關心,對別人也不關心;不僅自我奮鬥的願望淡薄,而且推諉推卸、推脫的習慣也甚為頑固。
孩子對於任何事情做出的處理反映出孩子的受教育品質。許多孩子從來不洗自己的衣物,房間從來都是亂糟糟的;吃了飯,也不曉得幫助家人收拾碗筷;看到家裏來了客人,甚至連招呼都不會去打一個;在公共場所,大聲地喧鬧著從來不會考慮旁人;隻要家裏人不催促去寫作業,便會在電視機前一直呆著;拿到考試卷子,隻看看分數而從來不會對錯題給予足夠的關心……當因自己賴床而快要遲到的時候,卻吆喝母親趕緊送他上學;當自己不小心做錯了什麼事情,卻總能找出無數的借口和理由;當家裏人一旦沒有滿足他的一個小小要求便不依不饒,拿回糟糕的成績單卻說誰都有可能犯錯;也會因為過失而流眼淚和遺憾的歎息,但事情過了幾天就恢複了原來的模樣……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往往缺乏責任感呢?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難道從小就是如此嗎?您不還記得昔日那個可愛的孩子嗎,怎麼現在是如此的?根本原因也許在於做父母的缺乏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意識。
責任感的培養是少年兒童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為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責任感的培養有助於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養成自治、自理能力。教給孩子責任感,能使他明白:自己的言行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進而明白責任的完成與否對自己的將來有什麼作用。
科爾和普蘭特約好,星期六要到普蘭特家去一起完成一個工藝的製作。普蘭特答應準備好工具和所需材料,科爾負責設計。這件事爸爸媽媽並不知道,到了周五晚上,全家商量周末一起去爬山,再住一個晚上,周日回來。科爾連想都沒想,就舉手讚成了。科爾回到房間給普蘭特打了個電話,告訴他明天要去旅遊,周六約定要做的事,周日回來再說。普蘭特十分不快,因為他為了這個約會,推掉了其他的活動安排,況且周一還要交作業,周日再做怕來不及。但科爾不願放棄這次旅遊,說等周日回來再說,便掛了電話,同家裏人一起去做明天出發的準備。
過了一段時間,普蘭特打來電話,是科爾爸爸接的,聽說是找科爾,便交給了兒子。因為聽到普蘭特的聲音中有些不快,爸爸不由留心聽他們講話,雖然不大清楚,但心裏有了些想法。等科爾放下電話,爸爸問道:“有什麼事不愉快嗎?”“沒有什麼,一點小事。”“這是我的不是,安排出遊前沒有問一下你有什麼安排,就H 了。你是不是約了普蘭特什麼事。”“噢,本來說明天做工藝作業,後天做也一樣。”“什麼時候交呢?”“星期一。”“這不大好。一是完成作業是要緊的事,不能隨便推移時間;再者普蘭特恐怕已經做好了準備,違約不好。你忘了上次你約他來一起做遊戲,結果他臨時改變了主意,你是多麼生氣?”科爾猶豫了,媽媽理解他的心情:“這樣吧,你明天先去做作業,什麼時候做完,我們就什麼時候出發,反正也不太遠,去了先休息,第二天再玩,好不好?我們遵守約定,才是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