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第13種好習慣:培養孩子講信用的習慣(3 / 3)

延伸閱讀

《漁夫與雄人魚的故事》選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個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生性殘暴嫉妒,因王後行為不端,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殺掉,以示報複。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用講述故事方法吸引國王,每夜講到最精彩處,天剛好亮了,國王不忍殺她,允她下一夜繼續講。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於被感動,與她白首偕老。這個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民間文學的裏程碑”

《一千零一夜》被高爾基稱為“世界民間文學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通俗流暢,充滿奇妙的想象,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及鮮明的民族和宗教特色,描述了阿拉伯色彩斑斕的風土人情,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生活、風尚、習俗和宗教信仰,以波瀾起伏、變化萬千的內容呈現給讀者一幅絢麗多彩的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風情畫卷。其中散發出來的藝術魅力,受到世界人民的矚目和喜愛,扣動著世界人民的心弦。

獨具匠心的故事結構

《一千零一夜》的寫作手法非常巧妙,用了一種所謂“連環包孕式”的方法把許多民間故事組織了在一起,全麵地展現了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社會場景。全書用一個主題故事——《國王山魯亞爾及其兄弟的故事》穿針引線,將幾百個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互不相幹的故事巧妙地串連起來,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從橫向看,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中又套小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扣人心弦。從縱向看,上一個故事的結尾是下一個故事的開端,前後相連,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個首尾相接的故事鏈。通篇組織緊湊,層次分明,有條不紊,跌宕起伏,趣味無窮。內容縱橫交錯,結構別具一格,是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和諧的體現,是人類理性和感情煥發出的智慧結晶。

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

《一千零一夜》不僅全麵廣闊地反映了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生活場景,更是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確立時期的產物。穆罕默德自公元七世紀創立了伊斯蘭教後,逐漸在廣闊的阿拉伯帝國範圍內確立了以伊斯蘭教聖書《古蘭經》為核心的一整套信仰體係和觀念體係。整個故事集裏體現了阿拉伯民族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有些篇目比如《國王赫裏爾與太子瓦爾德·汗的故事》完整而全麵地表明了伊斯蘭教的各種觀念,體現了他們對真主阿拉的順從與崇拜。故事集中還體現了對伊斯蘭所倡導的各種美德的弘揚,大多數故事都不同程度地滲透著伊斯蘭的道德原則,比如行善、助人、誠實等。許多故事都講到有錢人慷慨解囊,十分大方,還有很多故事的主人公麵對困境時表現出了堅強的意誌和忍耐力,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現了伊斯蘭教所提倡的美德與它所反對的惡行之間的衝突與鬥爭,充分體現了伊斯蘭教信仰的力量。

入世求實的商業精神

此外,《一千零一夜》還忠實地表現了阿拉伯人入世求實的商業精神。阿拉伯民族本質上是一個商業民族,自古以來便有經商的生活傳統。因此書中大多數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商人,更在多處描寫了巴格達、亞曆山大等重要商業城市的繁華。整個社會有著濃厚的重商風氣,很多故事都表明了商人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商人們成為國王的駙馬屢見不鮮。書中還明顯地表現出了阿拉伯民族以貧為恥、以富為榮的價值觀念,人們判斷一個人有無出息就看他能否外出經商。因此,商人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阿拉伯民族的精神,他們衝動、喜愛冒險、追求享受,對物質金錢有著執著的追求,哪怕為此遠離家鄉,曆盡艱險,出生入死,比如著名的《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等。《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國上升和全盛時期的產物,它向後人昭示著阿拉伯曆史上最值得自豪的時期,為阿拉伯樹立了一座豐碑。

推薦版本:《一千零一夜》,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4年。

(徐河編寫)

習慣箴言

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裏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光彩。(巴金)

友誼永遠是一個甜蜜的責任,從來不是一種機會。(“黎巴嫩”紀伯倫)

不要靠饋贈去獲得朋友。你須貢獻你誠摯的愛,學會怎樣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古希臘”蘇拉格底)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俄”別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