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點滴
相信大多數孩子都聽過“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那些發生在弱小動物身上的母慈子孝像清晨晶瑩的露珠閃耀在陽光下,滌蕩著每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的心靈。
畢淑敏說:“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遊子。”“《孝心無價》,摘自《話說孩子》,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第233頁。”畢淑敏“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是啊,如今的孩子時時擔憂自己成功的速度追不上父母衰老的速度,擔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情形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這些孩子擔憂著尚未來臨的事情,卻忘了在這一刻送上舉手之勞的幸福。其實,感恩父母並非一個多麼宏大的主題,它沒有起始之日,亦沒有終止之時。
感恩父母隻是一種習慣,感恩之心就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它送來歡樂,送來幸福,送來美的生活。
習慣故事
紅紅的頭發,滿臉的雀斑,對於十一歲的孤兒安妮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從來沒有人喜歡這個女孩,更沒有人打算收養她。有一天,命運向她開了一個玩笑,陰差陽錯,她來到了綠山牆農舍。
綠山牆農舍生活著一對沉默寡言的兄妹。哥哥馬修和妹妹瑪麗拉一直過著孤僻的生活。可憐的瑪麗拉從來沒有帶過孩子,尤其是女孩。而馬修也從來沒有想到他可能和一個小女孩生活在一起——因為他向來認為婦女鬼鬼祟祟,小女孩更是壞上加壞。兩人收養安妮,就像下了一場賭注,誰也不曉得結果會怎樣。
安妮就像是被投到綠山牆農舍這片大海的石子,敲醒了他們沉睡的心,攪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安妮是一個想象力極其豐富的女孩。一無所有的她學會了用另類眼光觀看周圍的世界,懂得欣賞,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她喜歡一切美麗的事物,林蔭道是她眼中“白色的歡樂之路”,巴裏的池塘是“閃光的小湖”,窗外的櫻桃樹可以成為“白雪皇後”,窗台上的天竺葵名叫“邦妮”……可是,安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略顯呆板、不善表達感情的瑪麗拉招架不住。
更令瑪麗拉生氣的是,安妮竟然不知道如何念禱告詞!瑪麗拉用挑剔的目光呆板地培養安妮。幸好,安妮也算得上順從聽話,手腳伶俐。一次,安妮的鄰居蕾切爾·林德太太對她的紅頭發大加詆毀,安妮非常生氣地向林德太太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聽從馬修的勸告,倔強的安妮仍然向林德太太道了歉,盡管她在道歉時,明顯地為自己能夠擺出一副徹頭徹腦的謙卑態度而洋洋得意。
當發生“紫色胸針丟失事件”時,作為最後一個見過胸針的人,安妮遭到瑪麗拉的懷疑。瑪麗拉沒有和小女孩接觸的經驗,而安妮又是一個經常講大話的孩子,瑪麗拉把安妮的自我辯護當成是違抗自己意願的表現,甚至認為安妮的清白無辜是裝出來的,認為安妮是不可信任的孩子,虛偽而狡詐。瑪麗拉決定懲罰安妮,拒絕她參加野餐。為了參加夢寐以求的野餐,安妮編了一個美麗的故事,向瑪麗拉坦白。直到瑪麗拉在自己的黑披巾上找到了胸針,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安妮。於是,安妮和瑪麗拉開始重新調整對待彼此的態度。
安妮在主日學校上學之後,結識了戴安娜和吉爾伯特·布萊恩。安妮對戴安娜的愛和對吉爾伯特的恨是一架平衡的天平。好勝的安妮與侮辱過她紅頭發的吉爾伯特針鋒相對,勢不兩立。本可以成為好朋友的安妮和吉爾伯特在過去的五年中隻關注與對方比賽的輸贏。直到最終吉爾伯特為了安妮放棄了在本地——阿馮利的學校教書的機會,兩人終於冰釋前嫌。
在安妮成長的五年時間裏,馬修一直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打心底裏同情安妮,保護、理解安妮。馬修相信安妮說的每一句話,即使是安妮毫無邊際想象出來的囈語,馬修都以認真的態度對待。瑪麗拉雖然始終沒有辦法真真切切地表現出她對安妮的喜愛,卻也像一位嚴格的母親一樣,教給安妮手藝、道德,適當地給予她安慰和鼓勵。她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她的愛深藏在心靈深處。雖然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曾經像冰山一樣冷淡,但是他們的愛卻如冰山般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