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安撫孩子消極情緒的技巧(2 / 3)

案例分析:

既然已經發現了孩子暴躁情緒產生的原因,父母就不應該再猶豫了。假如連父母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老師的偏激和不友好,那麼為了幫助孩子恢複快樂和自信,放棄所謂的名師又有什麼關係呢?畢竟人生的選擇不是隻有一種。當孩子的自信已經麵臨被摧毀的危險時,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離開老師以後,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忘掉老師的評價和偏見。重建孩子的自信不一定還要從事同樣的活動,這是曾經給孩子帶來不愉快經曆的源泉。這時不妨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教給他一些簡單易學而又比較有趣味性的技能。當孩子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些技能的時候,他在老師的斥責中被嚴重傷害的自信也會以較快的速度恢複起來。

3.當孩子憂慮時

媛媛在幼兒園一直是個特別活潑的調皮女孩子,孩子貪玩,在參加媽媽給她報名的少年宮的訓練班時就容易精力不集中,因此學習的幾個項目都沒什麼特別大的進展。媽媽對她這樣不痛不癢的態度非常不滿意,就威脅她說:“我可告訴你,你馬上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了。小學老師可不像幼兒園的老師這樣好說話。你以為你說你不會就算了啊?老師會罰你抄寫的,什麼時候會了什麼時候才能走。”媛媛經常被媽媽嚇得話也不敢說。

有時媽媽還會說媛媛:“你怎麼老是看這種有圖畫沒有字的書啊?那是小嬰兒看的。等你上了小學再看這樣的書,人家非笑死你不可。”

媛媛成天聽媽媽說“小學小學”的,心裏越來越害怕。後來再聽到“小學”兩個字的時候,她就跟個憶苦思甜的老人一樣唉聲歎氣的,還對媽媽說:“媽媽,要是能永遠不長大,不用上小學多好呀。”聽到她這樣說,媽媽指責得更厲害:“真是個沒出息的孩子,你媽媽我這麼好強的人怎麼生出你這樣沒用的女兒呀。”但媛媛就像沒聽見媽媽的話一樣,隻是憂慮重重地用手把自己的衣角揉得皺皺的。

案例分析:

有一項數據表明,約有40%的孩子會對近在咫尺的小學生活產生莫名的疑懼心態,其中約10%的孩子會由此萌生情緒低潮,這都很正常。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即將進入的小學是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再加上父母總是為孩子灌輸“上學了就要真正長大了”的壓力,往往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壓力,從而讓他們產生逃避和畏懼的情緒。這種憂慮會引起孩子對變化的抗拒,妨礙孩子進入下一階段的正常步伐。其實,父母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向孩子描述變化以後的生活:小學比以前的幼兒園更有趣,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而這樣好的變化隻有長大才可以感受到。這樣才能讓孩子對“長大”充滿期待,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4.當孩子悲傷時

真真剛上小學,一切都不習慣。第一次單元測驗,真真最不擅長的數學竟然沒有考及格。看著身邊拿到好分數的同學興高采烈的樣子,真真難過極了。放學的時候天上竟然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真真的心情就更差了。回到家,爸爸媽媽正在準備晚餐,一時沒有留意到真真的情緒。真真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客廳,一種孤獨無助的感覺油然而上心頭,再想到考試的失利,禁不住越想越傷感,一個人哭了起來。

這時爸爸剛好端菜到餐廳,看見了孤獨一人坐在沙發上哭泣的女兒。爸爸有些吃驚,連忙問:“孩子,你怎麼了?”

真真哭著說:“我的數學測驗沒有考及格。可是班上的同學都考得很好,我真懷疑我是不是比他們笨。”

爸爸走過來摟住女兒:“你怎麼會這麼想呢?”

真真說:“我覺得我失敗極了,我是個傻瓜。”

爸爸說:“我的真真才不是傻瓜。女兒,我問你,你覺得失敗和不成功有什麼區別?”

真真想了想:“不成功不就是失敗嗎?”

爸爸說:“不是的。不成功是暫時的,不過一旦承認自己失敗的話,那就是永遠的了。所以,對真真來說,應該還談不上失敗。隻是暫時的不成功,很快就會過去。”

真真說:“真的嗎?那為什麼同學都比我考得好?”

爸爸說:“孩子,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不一樣。有的人適應能力要強些,有的人要差一些。你剛上小學,有不適應的情況是正常的啊。要是光憑這個就說我的真真是個笨蛋的話,那爸爸可有點不服氣哦。”

真真撲進爸爸的懷裏,覺得很溫暖,她說:“爸爸,謝謝你。”

案例分析:

當孩子因為學習生活中的不適應或是考試失利而感到悲傷的時候,父母應當告訴孩子“隻要你肯努力,就不會有永遠的失敗,隻會有暫時的不成功”。遇到這種情況的孩子往往會因為一時無法接受這種結果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在這種時候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助孩子重建信心,讓孩子明白一兩次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常見的事情。當孩子想通了以後,悲傷的情緒就會得到慢慢地恢複,那時,再幫孩子找原因想辦法就比較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