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寧不明白媽媽要幹什麼,不過還是照著媽媽的話做了。小寧看到媽媽把皮蛋切碎,又煮了一塊鮮肉撕成肉絲和切碎的皮蛋一起放進鍋裏,忍不住問:“媽媽,你在幹什麼呀?”
媽媽說:“煮一鍋皮蛋瘦肉粥啊,正好媽媽的朋友裏有兩個廣東人,他們很喜歡吃的。”
小寧驚喜地問:“原來飯放多了水可以煮成粥啊。”
媽媽說:“是的。有的錯誤發生了,是可以想辦法彌補的。但是並不是每一個錯誤都可以彌補,所以做事前應該多想想。下次不要這樣了。”
小寧連忙點頭:“我再也不會了。”
案例分析:
這樣生動的一堂課達到了單靠懲罰達不到的目的,但又避免了懲罰給孩子帶來的心靈上的傷害。犯了錯,又彌補錯,印象何等深刻呢?孩子從這樣的過程裏學到的不會是隻要是錯誤都可以彌補,而是會想“真幸運這次的錯誤可以想辦法來彌補,下次我做事之前可要好好想清楚了,不然犯了不可彌補的錯誤,那就糟糕了”。隻要孩子能夠這樣去想,父母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是否還要懲罰孩子已經並不重要了,畢竟懲罰隻是手段,不是目的。
6.讓孩子明白最後一次機會的重要
學校為了慶祝“六一”組織了一次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參與的活動,活動以班集體為單位,每個家庭都要表演一個節目。小豪和爸爸媽媽商量下來,決定一起演一出家庭劇。
爸爸媽媽為了孩子,兩人都很積極地準備。很快,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戲份都很熟悉了。但是在家裏排練的時候,小豪卻總是忘記台詞。開始,爸爸媽媽以為是孩子太緊張了所以愛忘詞。但是爸爸媽媽很快發現,小豪並不是因為緊張而記不住台詞,而是他根本就沒有用功去背台詞。
當再一次排練的時候,小豪又忘了台詞。開始小豪很不在乎,覺得爸爸媽媽一定會遷就自己再來一次。誰知道這次爸爸媽媽都停了下來,爸爸嚴肅地看著小豪說:“能告訴我你為什麼總忘詞嗎?”
小豪說:“忘了就忘了嘛,有什麼為什麼的。反正演出時間還早呢,到時候我一定可以記住台詞的。”
爸爸說:“如果連排練都不用心,我不認為你到時在台上的表演會有多好。你認為我和你媽媽應該取消你的角色嗎?”
小豪這時有些著急了:“那怎麼可以啊,這可是我們班上的活動,沒有我怎麼行呢。”
爸爸說:“好吧,我願意再給你最後一次機會。給你一晚上的時間,明天我們再排練的時候,我不希望再出現這樣的情況。否則我和你媽媽將會在活動那天演一出沒有你參與的家庭劇。”
第二天排練的時候,爸爸媽媽都高興地發現,小豪已經熟練地記住了自己所有的台詞。
案例分析:
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別忙著大發雷霆罰孩子不許吃零食不許看電視,這還不到需要懲罰的時候。人都一樣,無論成人還是孩子。當機會多的時候大家都滿不在乎,然而當機會隻剩最後一個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緊張起來了。孩子當然無法例外,所以當氣氛緊張到極限的時候,用“最後一個機會”給孩子希望,如果他們不願意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麼他們就一定會好好抓牢這個希望,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7.讓孩子做“助手”
香香和媽媽去超市買東西,走到蔬菜區,香香對那些漂亮的蔬菜水果感興趣極了,尤其是一些菜市場沒見過的蔬菜。她一會兒拿起這個看看,一會兒拿起那個看看。旁邊的工作人員顯然並不喜歡這個小女孩這樣,因為有的蔬菜很容易碎,如果碎了就沒有客人願意買了。媽媽已經再三叫香香不要亂跑亂動了,不過孩子沒放在心上。
媽媽想了想,說:“香香,你是個能幹的孩子嗎?”
香香驕傲地回答:“當然啦。”
媽媽說:“那就請你去幫我選三個檸檬吧,選漂亮一點的哦。”
香香很高興:“好啊,我一定選三個最漂亮的。”說完跑到檸檬的貨架前專心選起來。
過一會兒媽媽又請香香選幾個漂亮的蘋果、漂亮的馬鈴薯、漂亮的胡蘿卜……香香忙得很開心,再沒工夫去理那些蔬菜了。
案例分析:
跟對孩子大吼一通罰她不許離開自己身邊相比,哪個效果更好?當你沒辦法讓孩子老實聽話地待在自己身邊的時候,不妨試著找些孩子能做的事分散他的注意力。當他們專注於你交給他們的“任務”的時候,你的目的就達到了,甚至在無形中你真的為自己找了一個“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