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觀察,再觀察”——這是前蘇聯科學院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建築物上的巴甫洛夫的親筆題詞。觀察力是一種重要的感知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觀察能力是智力主要組成因素。觀察是聰明的眼睛,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什麼智力。
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不可少的前提,但觀察如果不思考,觀察就隻能停留在現象的羅列上,感覺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隻有思維的參與,我們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隻有思維的參與,我們才能在觀察中有條理,觀察得深刻、仔細。
無數事實證明,“淘氣”的孩子往往比“老實”的孩子更具認識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其原因就是淘氣的孩子接觸麵廣,大腦受到的刺激多,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智能,因為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淘氣”一點,讓他們自由地去遐想、去觀察、去活動。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卡爾介紹了父親老卡爾對提高他認識和觀察能力的經驗供各位父母借鑒。
“父親說,他是從訓練我的五官開始進行我的早期教育的。他認為,如不盡早開發運用嬰兒時期具有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永遠得不到發展。父親用各種方式訓練我的五官,在我出生後不久,父親用朗讀詩歌的方式訓練我的聽覺,為了讓我形成辨別不同聲音的能力,父親使用能發出各種聲音的小鍾。為了訓練我的敏銳的觀察力,父親則用各種五顏六色的玩具。在我兩歲時,父親還教我一些詩歌。盡管現在我已記不清那時的情景,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我成人後,我仍能流利地背出這些詩句,但我並不知道我是何時記住它們的。
在那時,父親能承受住壓力教育我這個“弱智兒”,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為那時人們都不提倡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他們認為,如果過早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的大腦會受到損傷。更何況那時我還是個身體瘦弱。反應遲鈍的“白癡”。我想,現在最令父親感到欣慰的,應該就是人們已經認同和讚揚父親的這種教育方法。為了做一個紀念,也為了能常常看到我小時候的樣子,在我的老家,父親依舊保存了我兒時的房間,沒有絲毫的改變。盡管現在我自己已身為人父,但對我來說,我的最寶貴的記憶卻是在那個房間中度過的童年幸福時光,它也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在那個房間裏,盡管窗簾已陳舊,但仍可以看出當年的美麗色彩。在四周牆上,許多圖畫的複製品仍掛在房間的四周,這都是父親為了訓練我的辨別能力和觀察能力而設計的。我兒時看過的書仍然擺在原來的位置,每當我一看到這些舊圖畫書,我都會非常激動。”
事實上,在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上,很多人都采用了類似的方法。讓孩子仔細觀察不同東西的顏色、質地和形狀,並從中找出它們的區別,是這種訓練方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