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鑒別診斷。正常兒童在選擇適當詞彙時的說話停頓,部分正常兒童在2~4歲期間說話時,為了選擇適當的詞彙,常常出現說話停頓、猶豫不決的現象,應與口吃相鑒別。口吃兒童受阻發生在發音或單詞水平上,而正常兒童是發生在單詞或詞語水平。口吃兒童伴有發音器官的肌肉痙攣,而正常兒童沒有這種現象。
⑧口吃與正常的言語失誤的鑒別。言語失誤具有兩個特征。正常的言語失誤主要是出現在會話性語言中,因為會話性語言缺乏預見性,會話人是隨問隨答,隨想隨說,不可能事先準備好了再說,因而出現失誤是很正常的、很普遍的現象;人在會話中出現失誤以後沒有什麼思想負擔,因而不在大腦皮質中留有印跡。常見的言語失誤有重複、改正、添加、失言、別嘴等。然而,這些正常的言語失誤一旦出現在口吃兒童的口中,便會發生泛化作用,產生口吃的條件反射。
⑨治療。部分口吃兒童,不經任何治療,經數年之後就可以自愈。國外有學者報道,42%的學齡期口吃兒童,不經任何幹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愈。另外有學者報道,80%的口吃兒童到少年期即恢複說話的流利性。持續口吃者往往變得複雜化和頑固化,進而形成慢性口吃,持續進入成年期,發展至終生。經過語言矯正訓練,大部分兒童均可以恢複正常。因此,有人把能夠自愈的口吃稱為良性口吃,而把不能自愈者稱為慢性口吃。
在對兒童的口吃的矯正過程中,應首先改變“急性子”,主要可以在幾個方麵改變兒童的“急性子”。說話要輕鬆,要順其自然,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不要想好了再說。但是說話一定要輕、要慢。遇事冷靜,別人急,自己不要急,別人發怒,自己心平氣和。待別人怒氣過後,自己再慢慢地說話。兒童外出辦事或上學,讓他留有充分的時間,這趟車趕不上,再等下趟,不急於趕車。在等待購物或辦其他事時,不要著急,可以看看書報,培養兒童的耐性。吃飯時要細嚼慢咽。走路、上樓動作要慢。培養兒童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每當情緒將要激動時,要立即避開現場和人,轉移注意力。隻要注意改變兒童的“急性子”,口吃有時會自然地消失。
鼓勵兒童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環境中矯正口吃。口吃嚴重者可以服用小劑量氟呱啶醇治療,每日0.5~2毫克,分2~3次口服,或對焦慮明顯的兒童可以服用一些安定類的藥物及抗焦慮藥物,幫助減輕焦慮情緒,放鬆肌肉,加強言語訓練的效果。要消除環境中的緊張因素。口吃的發生和發展與兒童本人及周圍人對口吃的態度有關。因此,須避免周圍人的譏笑和嘲弄,消除兒童對口吃的顧慮,鼓勵他們樹立信心,主動練習,養成不急不慌和從容不迫的發音習慣。組織言語矯正培訓班,在集體中使口吃兒童相互關心,相互鼓勵,並誘導他們說話的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矯正發音和訓練說話,如配合音樂、舞蹈進行發音訓練。言語治療:學齡前期兒童不必進行特殊的言語訓練,主要指導和勸告父母,減少造成和加重口吃的應激性因素,讓兒童得到一個自然放鬆的說話環境,使口吃自然消失。學齡期兒童則要進行言語矯正訓練,訓練包括肌肉放鬆、協調呼吸和說話、控製言語速度、延長元音(聲母)發音等措施。伴有情緒障礙的患兒,應采取一些心理支持治療,以幫助消除情緒障礙,鼓勵他們重建人際關係,增強自信心。
⑩矯正。一般情況下,由於口吃的兒童在唱歌和朗誦時口吃消失,由此可見口吃是可以矯正的。矯正口吃可以從兒童最容易做到的地方開始,可以讓兒童從唱歌、朗誦進行訓練。這樣可以使兒童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然後在循序漸進地讓兒童複述故事,在兒童做了充分的準備後,可以先給父母講故事。當兒童在講故事時,父母要用眼神和表情鼓勵兒童,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堅持這樣的訓練,一定會取得良好效果的。首先要改變對口吃的認識,口吃的兒童的心理障礙遲遲消除不了,其主要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口吃。很多兒童對自己語言上的失誤采取了特殊的注意態度(當然也包括父母),在說話的一瞬間,由於頭腦中出現的千萬不要口吃的提醒,兒童的注意力一下轉移到懼怕口吃上,大腦皮質立刻形成了新的興奮中心,而對如何說話、說什麼話,由於副誘導的作用,大腦皮質的相應部位反而處於抑製狀態。說話時越注意自己的口吃,而口越是不聽使喚;如果沒有心理因素的影響,是形不成口吃的。因此,口吃兒童自尊心強、好勝心強,在模仿口吃後,不自覺地增加了有意注意。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有意注意更加突出,所以在客觀上對自己的一點言語失誤“嚴格要求”,“不肯原諒”,以至懷疑、焦慮,實際上是對口頭語言的自然規律的對抗,其結果造成了過分的心理負擔。所以,在口吃的矯正過程中,放棄對口吃的有意注意,消除對口吃的戒備心理,集中精力去開發訓練自己的口才。另外,口吃兒童把其他不屬於自己口吃的言語失誤,如重複、停頓、添加、開頭失誤也當成口吃,把思維障礙、交際障礙等因素造成的言語不流暢也看成是口吃帶來的,也當成口吃,從而形成心理定勢。其次,從父母方麵來說兒童及其父母需要建立良好的關係,相互間密切合作,使矯治訓練得以順利進行。父母要使兒童有充分的休息與睡眠,維持身體健康。通過父母進一步了解有關兒童口吃情況,如什麼情況下口吃比較嚴重,鄰居與小夥伴中有無口吃者,兒童與關係密切的親友交談時言語是否正常等。讓父母了解兒童的基本語言發展特點,使其有合理的目標與期望,並給予適當的輔導。與其父母分析兒童在一天中某段時間,特別在某人與某物前,某種場合下或在說某些字句時口吃為什麼增加,是否麵對過多壓力,缺乏父母關懷,過度疲勞或常生病等原因,促使其口吃增多。針對問題所在加以改進。要求父母密切合作,在口吃訓練過程中,避免打斷、催促或矯正口吃的明顯反應,一切順其自然。讓兒童有機會練習成人讚許的言語方式,增加言語流暢經驗。按照係統脫敏的治療原則,以漸進方式訓練其在各種場合或人物前說話,增加言語及生活經驗,建立信心與對環境壓力的適應力。口才訓練法矯正口吃:把口吃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到口才訓練中來,當兒童把全部心思用於如何使自己語言表達做到節奏美、語調美、表情美的時候,就實現了心理遷移,使錯誤的呼吸發聲方法得到有效的矯正,使其心理障礙得到消除。對青少年口吃,除了進行心理治療外,還可以采取其他訓練矯正方法,如陰影法、遮蔽法、隨意口吃法、停頓法、節拍法、和延遲聽覺反饋法。例如,陰影法就是讓口吃兒童跟隨心理醫生大聲朗讀同一文章,按這種方法訓練一段時間後,口吃現象會逐漸消除。訓練使選用的文章,應由簡入難,朗讀速度也應由慢趨向普通速度。
[11]預防。對口吃的預防,避免正常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言語不流暢發展為口吃。兒童說話不流暢時,不要指責他,也不要催促說話,不要給予過分的關注,讓其放鬆,使之說話放慢速度,過一段時間即可恢複正常。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吐詞清楚,避免模仿口吃者說話,避免兒童在過分焦慮、著急的情況下說話,更不要去催促他們說話,這樣可以減少口吃的發生。
(3)癔症性失語:癔症性失語也是語言障礙的一種,它是由於受到精神刺激後出現的一種心因性的功能性失語,對此應當積極地治療。
①由醫生先和兒童討論,解釋問題,避免調查這些問題,引起猜疑和抗拒心理,有礙與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②在治療時,先讓兒童嚐試咳嗽、清喉嚨、發笑或哭泣,一旦出聲,就向其解釋這是正常發聲活動。漸由非口語發聲引向口語,練習一些語音與單字,不必急於練習實際的口語溝通。
③可以采用咀嚼法、推提訓練法、鬆弛法、呼吸練習法和階層分析法等幫助失聲治療。
④如兒童有情緒方麵的問題,可以同時進行心理谘詢。對這類兒童還可采用暗示性心理治療。
(4)選擇性緘默
①定義。選擇性緘默是指已獲得了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在某些社交場合,保持沉默不語的現象。其實質是社交性功能障礙,而並非是語言障礙。
②患病率。選擇性緘默患病率較低,國外報道,5歲兒童的發生率為7.2‰,入學後7~8歲時為0.33‰~0.8‰。湖南1990年調查全省8644名4~16歲兒童,僅查出2例患兒,患病率為0.23‰,其中4~6歲年齡組計算為1.15‰,一般以女孩多見。
③病因。目前認為選擇性緘默的病因主要是由於精神因素作用於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兒童而產生緘默。第一,素質性因素,兒童在病前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征,這些兒童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害羞、孤僻、脆弱、依賴性強。另外,兒童的父母人格異常和精神障礙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些父母可以出現明顯攻擊行為、明顯害羞及其他人格異常,有報道可以高達42%。第二,發育性因素,有專家認為選擇性緘默的發病與發育不成熟有關。下列幾點可以證實兒童發育不成熟:雖然語言功能已經獲得,但兒童開始說話比正常兒童要明顯延遲,並且許多兒童起病後常伴有其他言語障礙;常伴有功能性遺尿、功能性遺糞等其他發育性障礙的存在;部分兒童腦電圖檢查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及其他異常變化。第三,心理與家庭環境因素,在家庭中兒童母親焦慮,並且在家庭中處於支配地位,對兒童過度保護。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兒童與其他人特別是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抑,以後則以緘默作為人際關係中的處理策略。許多兒童有早年感情創傷經曆,如家庭矛盾衝突、父母關係不和、父母離異、虐待兒童等,有的兒童是在家庭環境變化或一次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的。
④臨床表現。本病常在3~5歲起病,病前已經獲得了言語發展,有正常的言語理解及表達能力。主要表現在某些場合拒絕說話,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則能進行正常的言語交流。拒絕說話的場合一般是在學校或在陌生人麵前。個別兒童則相反,在學校說話而在家中不說話,一般是拒絕與成人說話,與兒童或熟悉的人則說話。緘默時可以用手勢、點頭、搖手等肢體語言進行交流。有時也可以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有的兒童不是表現為緘默不語,而是表現為耳語。部分兒童有情緒和行為方麵變化,如害羞、社交中行為退縮,在家中很順從。部分兒童則表現出明顯攻擊行為和違抗性行為,在社交中則容易生氣,經常繃著麵孔。部分兒童合並有遺尿、遺糞及其他言語異常等發育性問題。1/3兒童腦電圖輕度異常,主要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波幅異常或尖波。智力一般正常,部分兒童智力低下。
⑤診斷標準。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 3)中,選擇性緘默的診斷標準起病於童年早期,在特定社交場合(如學校)或陌生人麵前,沉默不語,而在其他環境中言談自如。緘默時,常伴有焦慮、退縮、違抗等情緒。在某種或多種特定社交場合(如學校)長時間拒絕說話,但在另一些場合說話正常或接近正常,其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正常;症狀至少已經持續一個月,但不包括初入學的第一個月;排除言語技能發育障礙、廣泛發育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⑥鑒別診斷。癔症性緘默發生較長時間的緘默時易與本病相混淆,但癔症性緘默年齡偏大,有癔症性格,病前有明顯心理因素,拒絕說話場合無選擇性,一段時間內在任何場合均拒絕,而且常常表現為失聲而非完全拒絕開口,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多為一過性的,暗示治療有效。孤獨症也可以出現語言交流障礙,拒絕說話。但在拒絕說話時有自發性言語,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有障礙,內在語言與軀體語言也異常。分離性焦慮、回避性障礙、學校恐怖症等兒童期情緒障礙也易與選擇性緘默相混淆。許多正常兒童3~4歲時在家說話很流利,在進入幼兒園或其他新環境中與陌生人接觸時,可出現短暫的緘默,表現為說話很少或不說話或低聲耳語,隨著對環境的熟悉而逐漸有言語交流。而選擇性緘默兒童與這種正常的分離性焦慮不同的是不能自發地放棄這種緘默行為,持續保持達幾年之久。異常性分離焦慮的兒童與父母分離時可以出現緘默,但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情緒及不安,從而避免分離與獨處。學校恐怖症兒童主要表現為主觀上不願意上學,並非突出表現為拒絕說話。回避性障礙兒童主要表現為社交場合避免與陌生人接觸,而總是希望與熟悉的人待在一起。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也可以表現為緘默,但伴有其他精神症狀,起病年齡較大,對抗精神病藥物與抗抑鬱藥物有效。隨著治療的進行,精神症狀改善,緘默減輕或消失。聾啞症、發育性言語障礙因不會說話,也可以造成診斷上的混淆。但發育性言語障礙者不會說話時,其原有的語言功能就未建立,不說話為非選擇性的。聾啞症兒童聽力有損害,由於有聽力損害的病史,並經過聽力檢查,不難鑒別。
⑦治療。選擇性緘默的預後較好。經過治療大多數兒童可在數月至數年後恢複,部分病例發展為慢性過程,持續發展到成年期。目前對選擇性緘默的病因還不了解。一般來說患兒父母有明顯人格缺陷的病例預後差。在治療上主要選擇心理治療為主,不同病例,因病因不同要製定適合於不同個體的治療方案,大部分病例可以在門診治療。一些家庭環境不良而引起發病的患兒,要采用住院方式進行治療,在改變兒童的環境後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