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學齡期兒童智力發育的特點(3 / 3)

⑦幼兒期的社會性發展特點。幼兒期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幼兒已經認識到了男女性別及行為上的差異,4歲前男女兒童與同性及異性同伴玩得都十分融洽。4歲之後男女兒童遊戲的內容開始分化,5歲後更加明顯,兒童意識到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從而產生同一性。幼兒在與同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識有所發展,對自我形成了某種看法,如自己是漂亮還是難看的,自己是聰明的還是笨拙的。這些自我意識通常都是家長及老師對兒童的評價,積極的評價往往會使兒童產生一種滿足感和自信感,這對於兒童今後的學習會有所幫助;而否定的、消極的評價往往會使兒童產生自卑感和孤獨感,使得兒童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自信心不足,容易導致兒童的學習困難。尤其是長期的否定及消極的評價更是如此。此時幼兒形成了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這些常常是一個人個性的核心部分。雖然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也能對其不良的個性特征加以改造,但不會再有本質的變化。除非兒童遭遇生活中重要的變故或客觀條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否則已經形成的行為模式很難再發生變化。所以,應重視幼兒期的心理教育,將其培養成具有良好個性及人格結構的人,有利於今後的學習。

(3)學齡期兒童的心理發育特點

①學齡期兒童語言發育的特點。學齡期是指6~12歲的兒童。這時他們的語言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分為口頭語言發育和書麵語言發育。

兒童入學後口頭語言迅速發展,對語言的理解力逐漸增強,能全麵地理解老師逐漸複雜而完整的語言表達。在此期間兒童獨白語迅速發展,如複述課文或開會發言,這種獨白式語言比對話語言要求有更多的預先思考,要求善於選擇詞彙,組織內容,主次分明,目的指向清楚,促使兒童口頭語言更加完整、連貫。

由於上學開始使用書麵語言。如閱讀課文、造句、寫作等。書麵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種更高級形式的語言,它可以在人與人交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用書麵語言的解剖生理基礎與口頭語言不同。因此,在臨床上發現有的兒童因書寫無能、閱讀無能而造成學習困難,但口語表達仍完好無損。

內部語言是一種發音隱蔽的默語,句子壓縮、簡略,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是語言發展的高級形態,其發展與書麵語言及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低年級小學生尚不習慣於出聲思考,到了後期先思考再說,或先思考再動手的能力逐漸加強。

②學齡期兒童知覺發育的特點。學齡期兒童在學校學習時,低年級兒童已能指出除基本色以外的幾種混合色,如紫紅、粉紅、橙黃色等,經過專門訓練,對顏色差別的感受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語言聽覺敏感度已接近成人。對三維立體形狀知覺通過數學、幾何和圖畫教學迅速發展。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對左右方位的辨別隻能以自身為標準。但在教學的影響下,很快就能以客體為中心分辨左右。小學生辨別空間方位能力,一般在三年級左右才能發育成熟,並能在詞的水平上辨認空間方位。

③學齡期兒童注意力發育特點。學齡期兒童在學校學習時,隨意注意與不隨意注意兩種注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隨意注意也有了新的特點,更多的是與學習興趣相聯係,老師教學直觀性、生動性的教法,以及引起高尚情感的激情演講和產生美感的圖畫等都能引起兒童持久的不隨意注意。此期兒童能集中注意的時間,7~10歲兒童約20分鍾,10~12歲兒童可達25分鍾,12歲後能達30分鍾。

學齡期兒童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注意,其主要原因是對要注意的事物不熟悉,而未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當兒童寫字的技能熟練後,他就能分配他的注意,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注意障礙的兒童通常表現為分心、注意的不穩定,不能將注意長久地集中在任何事物上,注意力經常不斷地由一個客體轉移到另一個客體上。此外是注意範圍的減少、注意的分配能力變弱等。

④學齡兒童的記憶發育特點。小學生的記憶能力迅速發展,主要有3個方麵的表現。從機械性的識記占主導地位逐漸向理解記憶占主導地位發展;從無意識記占主導地位向有意識記占主導地位發展;從具體形象識記占主導地位的詞向詞的抽象識記逐漸增長發展。小學3~5年級學生能更多地采用內在的記憶策略,他們在長時記憶中對一些表麵上無聯係的識記材料能通過組織、加工等策略使之係統化。這樣在提取時就比較方便、容易,可以獲得較高的記憶效果。低年級兒童主動係統化的記憶還較少,主要是機械化的記憶,也就是死記硬背。隨著年齡的增長,係統化及邏輯推理性的記憶明顯增多。

⑤學齡期兒童思維的發育特點。學齡期兒童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小學低年級兒童思維以具體形象為特點,到了小學高、中年級,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增長。他們已經能在客體現象變化、形狀或空間位置變化的情況下,而在思維中保持事物數量或物質的不變性,從而產生“守恒”的概念。小學兒童在解決一些概念性問題時更多的是采取求實的、具體的途徑,他們往往緊緊地抱住覺察到的現實不放;而對可能性的思索得很少;在判斷推理某種現象時,他們也多采取經驗歸納法,而更少假設推理。他們的結論往往是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而較少能脫離具體經驗。這種能力到後期,即小學高年級開始有了轉變。

⑥學齡期兒童個性發育特點。小學生入學後,其學習活動已經成為主導活動,而社會交往麵擴大了,一些與學習、同學、老師有關的社會情感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如理智感、榮譽感、友誼感、責任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此時兒童的情感正處於過渡期,從外露的、易激動的表現,向內向化、穩定的表現發展。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有一定年齡特點,如對道德概念的認識,是從直觀的、具體的、比較膚淺的認識逐步過渡到較抽象的、本質的認識。一般小學低年級兒童多從行為客觀後果的嚴重性出發而判斷事情的好壞。而小學高年級的兒童(9~11歲),則從行為的主觀動機去作判斷。如有一個小朋友在家中亂翻東西時將一隻玻璃杯碰在地上而將玻璃杯打壞;而另一個小朋友在幫助媽媽打掃衛生時將一茶盤玻璃杯打壞。小學低年級兒童一般從行為客觀後果的嚴重性來判斷事情的好壞,認為將一茶盤玻璃杯打壞的小朋友不好,因為他打壞的玻璃杯較第一個小朋友多。而小學高年級學生則從行為的動機出發,認為那個幫助媽媽幹活的小朋友好,雖然他在幹活中打壞了許多杯子,但也比不幹活亂翻東西還將杯子打壞的小朋友要好得多。小學生在此期間對自我已經有了評價,這種評價往往來自別人(老師、同學和家長對他的評價),此時小學生還缺乏對獨立評價自己的能力。小學生已經具有能對其他兒童的行為進行評價的能力,但往往針對某個具體的行為,到小學高年級時才能從個性品質上來分析判斷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