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學齡期兒童智力發育的特點(2 / 3)

④嬰兒期的記憶特點。條件反射的出現就是記憶開始的標誌,運動性記憶出現最早(出生後2周左右),其次是情緒記憶(半歲左右),然後是形象記憶(6~12個月),詞的邏輯性記憶最後出現。2~3個月的嬰兒當他凝視的玩具從視野中消失的時候能用眼睛去尋找,表明他有短時記憶。在日常生活中,3~4個月兒童出現對人和物的認知,6個月認知較明顯,如能辨認母親及陌生人,但嬰兒的記憶保持時間較短,1歲再認的潛伏期隻有幾天,2歲時可延長到幾周,3歲時可以保持幾個月。1歲左右出現明顯的回憶。2歲時再現潛伏期隻有幾天,3歲時延長至幾周,4歲時可至幾個月。

⑤嬰兒的思維發育特點。2~3歲嬰兒的思維具有直覺性,依靠感知和自身的動作進行思維,離開了動作,思維就終止了。這個時期已經能利用語詞對事物進行一些分級概括,如按照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等外部特征對事物進行分類,但還不能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來概括。他們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常因突出非本質特征而擴大或縮小了概念。

⑥嬰兒的情緒和個性發育特點。新生兒有兩個基本情緒,即愉快、不愉快,都與生理需要的滿足與否相聯係。隨著需要的變化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引起情緒的動因內容以及情緒表達方式越來越豐富。1歲嬰兒已經有恐懼、厭惡、憤怒、快樂、高興、情愛等情緒表現。嬰兒微笑一般在出生後7~8周出現,2~3個月對人的接近、語言發生了興趣,6~7個月開始對母親產生依戀,對陌生人有怯生現象。依戀情緒是嬰兒尋求並企圖在軀體上保持與另一個人(母親或其他親近的照顧者)親密關係的表現,主要表現為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吸吮及身體接近的依偎和跟隨等。同時也具有怯生感、恐懼感,提防和害怕陌生人,當親人離開時有苦惱反應(分離恐懼),15~18個月達到高峰。7~12個月的嬰兒最普遍的恐懼之一,就是對陌生人的焦慮,這時期的嬰兒把陌生者同他所熟悉的人物相對比,來回注視陌生人和他所熟悉的親人的臉,產生恐懼和焦慮而哭叫。嬰兒期的依戀通常是有利於兒童的發展的,而1歲嬰兒的焦慮體驗是早期教養中對成長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一些專家指出,在此期間應讓1歲嬰兒的焦慮體驗減少到最低限度,給嬰兒以最大的舒適感和安全感。

(2)幼兒期的心理發育特點

①幼兒期的語言發育特點。幼兒期是3~7歲,是一生中詞彙量最增長最快的時期。與3歲時相比,7歲時的詞彙量大增長3~4倍。3歲時詞彙量為800~1000個;4歲詞彙量為1600~2000個;5歲時詞彙量為2200~3000個;6歲時詞彙量已經增長到3000~4000個。幼兒已能掌握各類詞,對詞義逐漸明確,並有一定概括性。此期間各種空間方位詞(上下、前後、裏外、中、左右等)都開始出現。提高最快的是在3~4歲時,3歲時能辨上下,4歲時能辨前後、裏外,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判斷左右方位的相對性,以對方為中心判斷左右,一般要到7歲左右才能掌握。時間詞是在3~6歲開始逐漸掌握,首先掌握今天、昨天、明天,然後是上午、下午、晚上和今年、去年、明年。到6歲已能全部掌握。幼兒語言中已經有相當比例的代詞,由於代詞(你、我、他)具有明顯的相對性,需隨語言環境和交談者角色的變化而變化,要理解這些詞,不僅需要相當的語言能力,還需要進行複雜的智慧活動,隨時調整和轉換理解的參照點。故4~5歲幼兒在語言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也常會錯誤地理解或錯誤地應用你、我、他、你的、我的、他的這些代詞。幼兒的語句基本上掌握了各種語法結構,但對一些結構複雜的句子,如被動句和雙重否定句,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一般要到6~7歲才能掌握。幼兒的言語表達由連貫性言語取代不連貫性言語。另外有了自我中心語言(自己對自己說話不起交際作用的自言自語,經常是伴隨著動作和遊戲而產生,有時遇到困難和問題時進行的思考)。所以,它是一種既具有外部語言特點,又具有內部語言特點的,由外部轉化為內部言語的過渡性語言。自言自語在幼兒期占很大的比例,到7歲左右開始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內部語言的發展。

②幼兒期的思維發育特點。幼兒的思維,已經開始擺脫動作的束縛,學會在動作之前就能在頭腦中依靠事物的外表和現象進行思考,使思考可以超越時空的限製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預見性。此期間,兒童的思維還不能離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思維具有直覺性。對事物也是具體的、形象的概括,因而常常是非本質性的概括。由於經驗的貧乏,幼兒有不少推理是不合邏輯的,經常用自己的生活邏輯和主觀願望代替事物客觀的邏輯。由於他們認知的直覺形象特點,往往隻依據事物外在的、非本質特征作出判斷。

③幼兒期的想象力發育特點。幼兒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集中表現在幼兒象征性遊戲(如過家家、開汽車等)及創造性的遊戲(如搭積木、具有想象力的遊戲),5~6歲兒童象征性遊戲已發展到頂峰。隨著兒童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增長,許多隻能在想象中才能獲得滿足的東西已成了現實,因而這類遊戲逐漸消退,代之而起的是競技性遊戲。幼兒豐富的想象力還表現在幼兒的繪畫、泥工、講故事等活動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從事這些活動的目的性、創造性和獨立性也越易增強。

④幼兒期的注意力發育特點。幼兒期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都在發展,特別是通過遊戲活動,在向兒童不斷明確遊戲任務的過程中,促進幼兒隨意注意的發展。但是,幼兒兒童的注意的特點仍以不隨意注意占優勢,對鮮明、新穎、具體形象、變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引起幼兒的注意。注意廣度(感知的範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所注意對象的數量。在心理學的實驗中已經證明,在0.1秒鍾速視條件下,正常成人一般能把握8~9個黑色的圓點,或4~6個無聯係的外文字母或4~5個無聯係的漢字。對幼兒來說,在0.1秒鍾的速視條件下,呈現4~9個黑色的圓點,已能正確地辨認圓點數,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73.5%的4歲幼兒能辨認2個圓點,66.6%的6歲幼兒已經能辨認4個圓點,44.6%的幼兒能辨認6個點。但是有一部分幼兒直至小學2~4年級時,還有極少數(10%~16%)才能辨認9個圓點。幼兒2~3歲時可以集中注意10~12分鍾,5~7歲能聚精會神15分鍾左右。

⑤幼兒期的記憶力發育特點。幼兒期主要是不隨意的記憶,在教育的影響下,記憶開始發展。幼兒記憶很容易受成年人暗示,也很容易發生現實與臆想混淆現象,為此幼兒十分相信童話和傳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也會編織一些自己十分向往卻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成人還往往認為幼兒在撒謊。幼兒期還存在明顯的“記憶恢複”現象,其所接受的信息再現水平不如相隔幾天後的再現水平,這說明兒童的大腦不是消極再現材料信息,而是有積極主動加工過程。幼兒在識記過程中很少使用記憶策略,他們還不能利用語詞作為記憶的中介物來幫助記憶。到了6~7歲雖然可以在別人的提醒下利用詞為中介物來提高記憶的效果,但他們自己尚不能去主動地利用。

⑥幼兒期的情緒發育特點。幼兒期的情緒體驗已經相當豐富,一般成年人體驗到的情緒大部分已經為幼兒所體驗。隻是在引起情緒反應啟動的原因、情緒表現的方式上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幼兒的情緒是完全外顯的,內心有什麼反應,在情緒上就表示出來。幼兒的情緒完全缺乏控製。有時會莫明其妙地大發脾氣,或出現極度的恐懼,幼兒常常把想象中的事情,如黑暗、鬼怪、動物等,當做現實中的事物,並引起相應的情緒反應。此時的兒童對傷害、斥責、譏笑的焦慮也增加了,已經有了一些較高級的情感體驗,理智感也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好奇和好問,還喜歡拆裝玩具,這些都是兒童探究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