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漠南草原都被這激動人心的許諾煽動了起來。牧民們紛紛收拾馬具戰刀,一隊隊的赤膊騎兵重新在草原呼嘯衝鋒起來,疏疏落落的叛亂之火正在迅速聚集著。鎮守北地的征西將軍徐明,自然嗅到了這股濃烈的血腥味兒。但徐明自知實力不足以立刻消滅他們,所以他令人八百裏快騎去洛陽報信。
就在徐明焦灼不安的時候,王睿的大軍在漆黑的夜裏飛進了雲中郡。在將軍府,大堂的燈火通宵達旦地亮著。第二天黃昏時分,一隊白衣騎士簇擁著一個華貴的高麗使者,悄悄地出了雲中,向東飛馳,然後繞道東胡境內而後急速西進。
數日之後,一個驚人的消息在草原彌漫開來:五月初二高麗與東胡將大舉攻周,草原諸部也將在那一天舉兵反周,共同消滅周國。原先的高麗特使因為反對王令,被新特使和茄郅單於斬殺祭旗。整個漠南草原,頓時沸騰了,參與叛亂的十一個部落集合了八萬騎兵,全部集合在裟淩水畔,等待著五月初二大舉南下的那天。
五月初一這一天,高麗特使再次贈送給諸部首領一批珠寶,然後帶領著他的十餘名護衛和茄郅單於殷殷道別,回高麗複命去了。也就在這一夜,王睿率領著他那五萬大軍開出了雲中,悄無聲息地運動到東進要道——白登山附近埋伏下來。
五月初二,晴空豔陽。戎狄諸部的八萬騎兵,山呼海嘯般向東開進了。按照他們的速度,一天之內便可以開到白登,如果順利,還能捎帶一鼓作氣攻下雲中。高麗特使說,現在大周的部隊都集中在遼東與幽州一帶,雲中並沒有多少部隊駐紮防守!所以,戎狄騎兵就連前方探馬也沒有派出,就這樣八萬大軍長驅直入而來。
白登山前麵的廣袤山原叫祁真山,向西數十裏就是武周山。在這三座大山中,有一條大峽穀,禦陽河從峽穀中流過,兩岸是行人馬匹千百年來踩出的小道。這是戎狄諸部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時稱狄道又稱白道。
南北走向的禦陽河,進入峽穀後驟然變窄,貼著西邊的武周山滿流而下,河道東邊竟有五丈多寬的的碎石山坡連接大山。所謂的狄道,正是在這寬緩的斜坡上踏出的一條便道。這條便道雖然是在峽穀之中,卻也有水有草有遮蓋,十分的便於行人歇息。
隻因為室韋戎狄已成大周臣民,更遠的胡人主要在陰山漠北活動,此地常年未發生過戰事,所以這裏要衝意義已經為人所忽視。所以這次迎擊戎狄諸部,王睿自然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狄道。暫且不說這裏是戎狄諸部必經之地,隻看這兩岸廣闊的高山密林,山坡陡直,樹木不稀不密,便於衝鋒,便於隱蔽,實在是最好的伏擊地點了!
王睿將五萬部隊分為四路,北邊穀口埋伏一萬,堵截退路;南邊穀口埋伏五千,堵截出路;西邊禦陽河水流湍急且山高林密,也隻埋伏了五千,其餘三萬主力,全部埋伏在東岸十餘裏的山林之中。
王睿下了狠心,為了杜絕後患,要將戎狄騎兵一個不留全部鏟除!他傳下軍令,誰膽敢放走一個戎狄騎兵,就用自己的頭顱來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