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考場風雲(下)(2 / 3)

尹尚現在心事重重,不想馬上回客棧。且他也想認識這位曾在河西風雲一時的猛將,於是他笑著說道:“恭敬不如從命,駙馬請!”

……

此時,招賢館的考試已經結束了,當士子們一一離開後,李誠在布置完公務後走進了簽押房。這時各書辦已經將各考棚的題卷收集好了,正在緊張地忙碌著。

由於怕人暗通關節,所以鄭吉和李誠一商量之後,決定采用“糊名”及“謄殊”製度,就是將題卷上的各士子的名字用厚紙遮住並且糊上,然後讓人將每個題卷上所寫內容用紅筆重新謄抄一遍,再交予各考官來品評,最後決定錄用哪篇文章,屆時再來揭曉。

這時,李誠走進房間,書辦們趕忙站起來躬身行禮。他和藹地說道:“都忙自己的吧!不要理會我。”眾人忙低頭繼續閱卷。李誠看了看題卷,皺了一下眉頭,然後走到主管天字號考棚的書辦麵前,低聲說道:“那第一個交卷士子的題卷呢?”

書辦忙不迭地從旁邊那一摞題卷中找出來,恭恭敬敬地遞給他。李誠打開一看,正是那篇《惡政論》,沒錯。他點了下頭,也沒說什麼,合上題卷轉身急匆匆地走了。書辦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這位一向穩重的大人將怎麼了……

……

太師府。

“恩相,這就是那名士子所寫的題卷!”李誠邊恭敬地遞上題卷,邊說道。

馮霖點了下頭,接過了題卷。

太師馮霖白發蒼蒼,清瘦矍鑠,作為輔佐了二代君王的老臣,是孝武帝所倚重的主政大臣,門生故吏遍於朝野。當年厲、黯兩帝在位期間,多年不理朝政,朝綱混亂。正是他以首輔中書令之姿率領群臣盡心盡力地處理各項事務,才使北周得以運轉下去。

而後孝武帝即位後,旋即冊封其為太師,以輔助國君承當協理陰陽融通天地、聚合民心的重任。說起來,這太師乃是“三公”之首,最是尊榮顯貴。但卻有名無實,沒有中書令有實權。

馮霖在升任太師之後,極不是滋味。他心裏很明白,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要將他“賜以尊榮,束之高閣”。非但是他,就是和他聲色相通的右仆射馬諒、中書舍人杜瓊也是如法炮製。將他們的實權削掉,必然是為了轉移給另外一批新人。如果說這種權力轉移在之前還顯得撲朔迷離、升升降降還不太清楚的話。等鄭吉升任中書令,全麵負責變法事宜之後,就完全清楚了!以馮霖久經宦場的敏銳嗅覺,已經完全看出了這點。這使得他感到了一絲悲涼、一種被拋棄的屈辱。因為這種升遷貶黜,都是在他毫不知情地情況下來到的。

捫心自問,如果皇上與他真誠商議,他就是辭官致仕又有何妨?再說變法圖強,他竟然絲毫不知,難道皇上就真的認定他就一定不擁戴變法嗎?我馮霖雖然老朽,但也是大周老臣,看到國家日益衰敗下去,哪有不希望大周強大之理?這一點給了馮霖的刺激比前一點更甚。一個任何實權都沒有的太師,再加上什麼大政決策都不能預先知道,豈不成了議事堂的一個擺設嗎?

雖然悲涼、雖然屈辱,但是作為久經宦場的老官僚,他心裏明白,強風乍起,若迎頭而上,必然會攔腰折斷。這個時候,長草偃伏才是避免身敗名裂的最好生存手段。但是又不能一副冷漠狀,將自己內心不滿顯露出來。所以他決定以稱病暫時脫離複雜的朝堂。

這次,他的門生李誠被鄭吉提為大中正,負責招賢事務。他便暗自囑咐李誠見機行事。李誠也是用心辦事,取得了鄭吉的信任,招賢事務完全托付個他。那次朝奉官拿著手令幫尹尚辦身份令牌,他就馬上告訴了馮霖。而馮霖讓其不動聲色,靜觀其變。

這次尹尚在考場中的舉動,他也一五一十得告訴了馮霖。馮霖一聽,如獲至寶,趕緊叫他回去把那份題卷拿回來。所以才有剛才之事。

馮霖細細地看著這篇《惡政論》,一卷卷瀏覽著,竟是悚然動容,這《惡政論》幾乎將北周的政情治情悉數羅列,刻薄如君道乖張、蹂躪民生、不崇孝道、不開風化都赫然在列。他越看越是興奮、越看越是激動,看完後不由得高呼一聲:“鄭吉,這次讓你看看我的厲害!”